【校園欺凌】台母攜被欺凌女兒回校還手 社工:以暴易暴非良策
子女在校園受到欺凌,家長應該要如何處理?台灣一名小四女生,自2年前被同學當面掌摑後,多次受欺凌。媽媽最近得悉事件後帶同女兒回校,要求女兒當著全班師生面前掌摑欺凌她的同學,以牙還牙。
有社工就指這位台灣媽媽的做法是以暴易暴,向小朋友灌輸了錯誤的價值觀;而家長插手小朋友之間的問題只會影響他們日後的社交,建議跟學校合作善用調解方法解決問題。
張姓母親早前在facebook發文指,兩年前接到老師電話告知女兒在表演時遭同學掌摑,當她趕到學校時只看到女兒獨自坐在樓梯口流淚。女兒解釋是自己背錯台詞才被打,張母忍住先安慰她回去上課,然後想找另一位同學問過究竟時,發現學校先安排家長將學生帶走再通知她,令她感到失望。隔天,張母跟丈夫一同到學校教訓了該位同學。
直至近日,張母發現女兒有異常,追問下得知原來兩年前她被選為主角,被同學不服氣賞耳光,怕媽媽會難過、幫她出氣才騙她是自己做錯。欺凌她的同學更取笑她即使媽媽來到也沒有用,學校會保護她,國家也規定大人不能打小孩。
得悉真相後,張母認為若向學校投訴,最多只會聽到一些道歉的說話,於是決定「欠巴掌債還巴掌債,比較快」,更稱後續有什麼情況,都會接受、面對。之後她就跟友人帶同女兒回校,要求女兒當著全班面前向掌摑她的女生報復。
在媽媽多番要求下,女孩直接在同學的臉頰上賞耳光,張母更跟女同學說:「當眾被打好不好受?」、「那你為什麼要打她?」被打的同學一臉驚恐地頻頻向母女道歉。事後張母托友人把整個「報復」過程拍攝下來,以《為母則強,反霸凌》為題於社交平台發文;同時上載一封手寫信,內容是向對方家長講述事情原由,要求對方打人時要先打聽一下對方背景,免得打錯人。
張母的舉動引來了兩極的評論。有網民贊同張母的做法,認為「這巴掌打的真響!惡人就要惡人治!」、「誰都不可以欺負自己的小孩,今天人家打妳妳就該打回去」。不過,也有網民覺得張母以暴易暴是不恰當的做法,「打著反霸凌的旗幟,創造新的霸凌」,擔心對孩子日後的人際關係造成影響。
而校方表示由於張母與友人私自進入學校、還擋住老師執行公務,老師將報警提告。其後張母亦將早前放在社交平台的影片及文章刪去。
以暴易暴為錯誤價值觀
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吳麗鳴姑娘指,即使張母以「反霸凌」為由帶女兒回校還手,她自己也是在使用暴力去解決問題,是錯誤的方法。如果用暴力去解決問題,有機會激發起對方的情緒,令對方有復仇的心態,造成惡性循環,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家長這樣做其實也向小朋友灌輸了「邊個惡就係勝利者」的錯誤價值觀,應該要教小朋友用和平冷靜的方法處理問題。
吳姑娘明白家長看到子女受欺凌必定感到非常心痛、激動,但很容易就會被情緒沖昏頭腦,不能冷靜處理問題。她建議當家長得悉子女有社交問題時,先過濾自己的情緒,「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處理時先問清楚子女事情始末,然後最重要是再跟學校深入了解,因為小朋友表達時可能都涉及自己的主觀感受,家長如果只聽取子女的說話,未必能完整了解事件。當家長跟學校了解事件時,也要保持冷靜,才可以清晰表達自己的關注及擔憂。
家校合作讓孩子進行調解
另外,其實小朋友之間發生衝突,家長以長輩身分插手與對方交涉的話,有機會影響子女日後的社交關係,例如被排擠。所以吳姑娘建議家長可以跟學校合作,讓學生在同輩的層面,面對面進行調解,盡訴事情始末、所想所感。很多時家長、學校為了盡快解決問題,很快就已經下了判決,直接進入處理程序,但關係上的衝突太快走到解決方法其實沒有真正解決到雙方的心結在同理心之下大家都了解對方後,才是一個更長遠去解決社交問題的方法。
學校處理家長的投訴時,應該注意實質利益、心理需要、處理過程,有時後兩者比實質利益更重要。例如學校需先安撫家長的情緒,留意處理過程手法是否公平、態度是否積極,之後了解家長背後實際的需要就會更容易。
【第一屆武博】立即購票參加5月3至5日於九展舉行的第一屆香港武術及搏擊運動博覽,從武術電影、武館街遊戲及過百個體驗班,體驗武術運動,眼界.決定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