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戒口食物 加外洗內服配方 中醫教你應付春季濕疹

撰文:李欣愉
出版:更新:

春天來臨,天氣時冷時熱,亦是濕疹容易大爆發的季節。註冊中醫師倪詠梅指春天是冷熱交錯的季節,加上香港為臨海城市,濕度特別高,導致濕疹情況更嚴重。
想紓緩濕疹,首要是戒口,倪醫師列舉出七大戒口食物,及提供外洗及內服配方,亦建議濕疹人士要保持心情平穩。

倪醫師指在中醫角度來看,濕疹是風、濕、熱三種病邪屈在皮膚而起,而濕疹、敏感性皮膚在冷熱空氣交錯大的季節亦容易爆發,她又指出濕氣是向下行,在濕度高的日子濕疹會集中在下肢、小腿、腳彎和手肘出現。她建議睡前可以把房間抽濕,把床褥和被單盡量弄乾。

除了濕度,空氣污染程度越高亦容易令皮膚不適,根據環境保護處的資料,香港的空氣質素在春季會較為嚴重,在這些日子最好穿著長袖衣物。另外,心情亦是影響濕疹的其一因素,倪醫師指春天是肝主令的季節,肝氣會升發,而心情煩躁時肝火會上升,以及肝風內動,因而帶來「風」和「熱」兩種病邪及帶起濕疹。

濕疹人仕應小心進食

戒口是紓緩濕疹的主要方法之一,倪醫師指在日常生活和應診時,都看過不少飲食不當的案例,例如有媽媽見小孩經常面青口唇白,又或希望小孩發育更好而提供鹿茸、瑪卡、高麗參、人參雞湯等補品:「吃補品後會造成『血熱』狀態,濕疹會發得特別嚴重,如果皮膚本身無大礙,血熱亦會讓濕疹出現機會提高。」

她又記得一次外出膳時,看見旁邊的媽媽正為有嚴重濕疹的小孩挑選食物,千揀萬揀後卻選了最差的菜式:「菜單上有牛、高脂肪的食物,最後媽媽選了煙燻三文魚沙律給小孩,在西醫角度看這的確很健康,但在中醫角度看,三文魚本身已有高脂肪含量,放涼後跟沙律都是生冷食物,生冷食物傷脾,容易生濕,發作期間應避免食用。」

竹筍屬生發食物。

七大戒口食物

倪醫師表示戒口的宗旨簡單來說就是低油低糖,不吃發物及刺激性食物,她又特別提醒不應吃發物,如竹筍、無鱗魚(鱔、鰻等)、蜆、鵝、韭、蔥、蒜、莞茜等等,因為春天是生發的季節,本身已有生發之氣,再吃發物會加劇濕疹問題。

1. 醃製發酵類食物

應徹底禁忌人工色素、人工調味、發酵、醃製、不新鮮等食物。例如泡菜、酸菜及醃漬食品。

2. 辛辣刺激食物

不要吃薑、蔥、蒜、辣椒、花椒、胡椒等辛辣刺激食物耗陰助陽,刺激濕疹。

3. 生熱動血食物

發物:如竹筍、無鱗魚(蟮、蟃等)、蜆、鵝。

生熱動血食物:牛肉、羊肉、蔥、薑、蒜、韭菜等。

4. 高脂類食物

高脂類食物能產生大量熱能,使內熱加重。高脂肪如牛油、忌廉、全脂奶等牛奶製品、肥肉、雞皮、豬油、動物內臟等。

5. 海鮮

腥發之物可令生濕生熱,常見的腥發之物是海產品,如蝦、蟹、鰻、帶魚、蠔等。(有鱗魚除外)

6. 補品補藥

有些傢長生怕發育期的孩子營養不夠,於是拼命進補,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因為補藥大多為熱性之品,補後使人內熱加重,更易誘發 濕疹 。例如鹿茸、燕窩等。

不論是青提子、香印提子還是綿花糖提子,提子在水果中屬高果糖類。

7. 高糖食物

過多糖份會傷脾,脾不能運化水濕,讓脾胃運化水濕功效下降,引致內濕增加,帶發濕疹。雖然果糖屬單糖、不是精製糖,但在中醫角度凡有甜味的無論是單糖還是雙糖,適量攝取可補脾,但過量就會造成脾胃負擔,令脾胃不能正常運化,水濕就會停滯。因此中醫會建議飲食中要戒糖,除了台式飲品、瓶裝紙包裝飲料,過甜的水果如提子、糖果、朱古力亦應少吃。根據食物安全中心資料,每100克連皮提子含14克糖(近3粒方糖),她建議濕疹人士可多吃蘋果、梨、橙(皆為每100克約有10克糖)等正氣的水果。

 

註冊中醫師倪詠梅。(受訪者提供)

外洗加內服紓緩濕疹

倪醫師又建議濕疹患者不要用過熱的水來洗澡,也不要亂試濕疹偏方。以下去濕養膚湯和清熱止癢外洗配方,適合濕疹紅腫痕癢甚或流滋時用,乾燥性濕疹則不宜

去濕養膚湯
材料:鮮土茯苓4兩、鮮粉葛半斤、赤小豆20克、白鮮皮10克、生熟薏米20克、淮山20克、瘦肉 500克

做法:瘦肉汆水,將所有材料一同加入,先大火煲30分鐘,再中小火煲1.5小時。

清熱止癢外洗方
材料:黃柏10g、地膚子10g、荊芥15g、馬齒莧15g、野菊花15g

做法:布包所有材料,大火煎30分鐘,中小火煎20分鐘。待涼濕敷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