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鬧交告狀 父母當和事佬的7大要訣|博士媽媽

撰文:博士媽媽
出版:更新:

當小朋友與小朋友玩耍,難免間中發生爭執或糾紛,鬧交時更愛向父母告狀。成年人在這時候充當調解員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如果未能緩和小朋友之間的衝突,沒有好好處理他們的糾紛,這可能會影響小朋友之間的關係。不過家長應如何調解,卻有些地方需要留意。

(VCG圖片)

要訣一:大讓細不是絕對定律

兄弟姊妹之間的衝突最常見,小朋友玩耍時鬧交或爭玩具,大人經常會以「大一定要讓細」以為是金科玉律的解決方法。有些父母會不論事件因由,便說「你是哥哥,大哥一定要讓細佬」。其實這種方法不太可取,不但會影響兄弟姊妹之間的感情,長期以此方式解決紛紛,更會令經常要「讓」的哥哥不開心,及變得反叛,被人讓的弟弟亦會越來越任性。

要訣二:教孩子明白禮讓是雙方的

哥哥或姊姊年紀大一點,理解能力高一點,家長不妨可用多一點時間解決為何禮讓,而禮讓是互相禮讓,當中絕對不能是命令式大讓細。同時,我們要教導小朋友互相尊重,如今次是哥哥讓了弟弟,父母要解釋,那下一次便要由弟弟讓回哥哥了。

(VCG圖片)

要訣三:認識分享概念

家長讓小朋友了解禮讓,也可以讓他們了解禮讓的正面訊息,就是分享的概念。分享當中包含愛與關懷,因為愛錫對方,所以願意和兄弟姊妹分享。小朋友了解分享是非常重要,當他們明白後,在生活上便會更融洽,可減少讓小朋友覺得父母偏幫的想法,亦能令兄弟姊妹之間的氣氛互愛,減少往後發生衝突。

要訣四:家長切忌偏袒任何一方

另外,家長切忌偏袒任何一方。有時候父母站出來主持公道,卻不自覺做出偏袒判決。如兩個小朋友當中,其中一個平日比較乖巧,當兩個小朋友爭執時,父母或不自覺會認為平日較乖的小朋友是對,偏向指責另一個小朋友。久而久之,父母的偏袒地主持公道,會令小朋友關係變差,其中一方會恃寵而驕。父母要留意,無論兄弟姊妹之間的糾紛時,一定要保持中立,千萬不要以直覺去判斷對錯,一定要引導小朋友講出事情,找出紛爭原因,以助小朋友之間和睦相處。

(VCG圖片)

要訣五:不要委屈孩子不論因由說Sorry

當小朋友與其他小朋友有爭執時,我曾見過有些極端家長,會偏袒自己的孩子,甚至會因而與對方家長理論甚至爭執。但亦有家長卻永遠覺得自己小朋友做錯,不斷向對方道歉。其實兩種做法均不可取,前者太過保護小朋友,或會令孩子越來越肆無忌憚,後者卻又令孩子太委屈。其實,家長應保持客觀態度,查明原因,如發現自己孩子有錯,應教導他們怎樣才是正確態度。

要訣六:父母切忌以直覺判斷對錯

父母切忌未清楚事情,便插手幫助處理,有時會弄巧成拙,判斷錯誤。如父母見到哥哥搶弟弟玩具的情景,立即鬧哥哥。但究竟事情真相是如何?會否是哥哥本來正在玩玩具,被弟弟搶了,哥哥只是取回玩具呢?家長當調解員時,切忌單憑直覺判定錯對,應多向小朋友了解前因後果,抽絲剝繭找出真相,再引導小朋友如何解決問題,讓他們在衝突中成長。

要訣七:教孩子接納不同人有不同意見

最後,小朋友告狀,家長無需立即判定誰對誰錯。因為小朋友玩耍中糾紛,很多時根本沒有對錯。孩子與其他人玩耍,也是一種學習,在玩遊戲過程中,有時會有不同意見,小朋友便會鬧交,家長可在過程中充當聆聽者,然後引導孩子協商、思考,排解糾紛,教導他們如何與人相處。這是讓小朋友很好的學習機會。

秦蓁博士 Joyce chun(專頁:博士媽媽

香港大學言語及聽覺科學系博士,身兼言語治療師、新加坡卓薈國際幼稚園校監、社企創辦人於一身,育有兩仔一女,愛鑽研孩子成長,常透過小把戲訓練學生及孩子,開設「博士媽媽」facebook專頁,與家長分享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