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全天候照顧兒子伴成長 全職爸爸:一啖砂糖三四百啖屎
爸爸就一定是粗心大意,不懂得悉心照料子女嗎?80後的全職爸爸黃啟康(Derek)就向我們證明,爸爸也可以把孩子照顧得妥妥當當,深得孩子愛戴。
Derek在兒子黃遇(Miles)出生前兩星期,辭去社工工作回家當全職爸爸,至今已經三年半。除了能親身參與兒子的成長歷程,擔當全職爸爸也令他跟父親和太太在相處上得到深刻的啟發和體會。幾個月前他更跟兒子二人同遊日本,重新發現自己對兒子的愛。
攝影:鄭子峰
場地提供:Home.焙小日子
當任職中學教師的太太懷孕時,Derek曾經考慮將孩子交自己的媽媽幫忙照顧,但經過深思熟慮後,又認為自己應該負起養育的責任,「生小孩是我跟老婆的選擇,找不到任何理由,要將養育孩子的責任交給其他人」。衡量過自己性格比較內向細心、太太性格比較外向直接,以及雙方的收入等因素後,夫妻倆最後決定由他擔任全職爸爸來照顧兒子,也不會請外傭幫忙。
另一個令Derek想全力照顧兒子的原因,是因為爸爸從事飲食業,兩父子從小聚少離多甚少溝通,跟爸爸相處的回憶很模糊。所以他想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陪伴左右,讓兒子長大後回想時,有多一點與爸爸相處的回憶。
放棄心儀的工作 世界只圍繞兒子一人
由全職社工化身為全職爸爸,Derek坦言當中有難以適應的時期,「他年紀還小時不能經常出外,整天在家很難熬。我的世界彷彿由我工作時面對著幾百人,突然間變成只有兒子一個人。」雖然以前的工作是自己心儀的,離職時難捨難離,但他仍以家庭為首位,希望真正參與兒子的成長,「如果我要上班,就可能不斷收到婆婆或嫲嫲的轉述,我會酸溜溜,好想自己見證到兒子的第一次。」
Derek說身邊朋友曾無意間說他不用做,可以「hea」在家,但實際是「湊仔」比工作辛苦,「工作有下班時間,但照顧兒子是24小時全天候」。由於母親曾做過托管工作,自己年幼時對照顧嬰兒有一定認知,加上從小就被訓練自理,所以照顧孩子的起居飲食難不到他。他反而認為,當一名全職爸爸,最勞累的是心靈,「小時候要花時間摸清不同的哭聲代表什麼;凌晨起床餵奶經常睡不夠,精神狀態非常差。」尤其是兒子在鬧彆扭時,Derek認為要花更多心思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小朋友是一張白紙、一塊海綿,在吸收身邊的事物。如果我怪他頑皮、發脾氣,會否是因為我犯了太多同樣的錯誤,所以他學到呢?我的榜樣對他來說很重要,但我應如何完全壓抑自己的情緒,在處理他的情緒時,防止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在他身上呢?」這幾個月,Derek似乎找到答案。
孩子眼中沒有「底線」只有「砂糖」和「屎」
以前的Derek經常會對兒子設限,期望他在指定的時間內控制到自己的情緒,但他最近想通了:「其實他只是3歲多,我不可以預期這樣的一個小孩可以快快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如果他懂得處理,就不用父母教導了。」他提醒自己是在面對一個生命,而不是上班處理一份工作。
另外,他又發現其實孩子眼中沒有成年人所謂的「底線」,「我們經常會說孩子很喜歡挑戰我們的底線,但其實他根本不知道底線為何物,他嘗試做一些挑戰的行為,是愛的表現。因為他重視你,想博取你的注意力。」而一些窩心的行為和令人氣憤的挑戰,Derek會形容為「砂糖」和「屎」,兩者是環環相扣。因為小孩對著全職照顧自己的人,會感受到最多的愛,他同樣會報以愛的表現;但在這些人面前小孩通常都是最任性,因為正正感受到最多的愛,他就會做最真實的自己。所以,「砂糖」愈多,「屎」相對亦會多。作為Miles的主要照顧者,Derek當然最常接收到Miles的「砂糖」,例如經常說「爸爸我很喜歡你」、聞他的汗味說「爸爸你很香」;但Derek認為代價就是「比常人吃多一點的屎」,形容跟Miles的相處是「一啖砂糖三四百啖屎」。
全天候照顧孩子可以跟他建立緊密的關係,但Derek有時也會有種說不出的鬱悶,令他萌生放棄的念頭。但每次思考過後,心中很多個「自己」在爭辯後得出來的答案都是一樣,「每一次都是堅持照顧孩子的自己勝出」。他慶幸家人沒有反對他們的決定,沒有強調要「男主外女主內」,只是比較擔心的是他們的經濟壓力。不過Derek夫婦認為照顧好教導好孩子比金錢重要得太多,他們相信「錢花光了可以再賺,但小朋友的童年太短了」,過去了就追不回來。
伴子同行 為父也有自我成長
三年半來伴著兒子同行,Derek表示自己也有所成長。由於Derek的爸爸從小跟他聚少離多,他心中曾經對爸爸產生不理性的埋怨:「小時候你有沒有這樣幫我換尿片?」、「有沒有餵過奶?」、「你知道湊仔是什麼一回事嗎?」他慢慢發現,自己對爸爸的不滿,其實是源自對父子情的渴望,是因為自己很愛爸爸。後來,他彷彿放低下了執著,不再計較以前的疏離,更明白當時爸爸只是盡力為家庭提供溫飽,只不過所用的方法跟孩子的期望有出入,不可以抹殺了爸爸的愛和努力。他重新面對意見多多的爸爸時,已經不再怨懟,找到更好的溝通方法。
對於兒子的愛,Derek在最近一次獨自帶兒子去旅行時也有新體會。他二月跟Miles二人同遊日本大阪五天,希望創造一個兒子一生難忘的回憶。旅程中最深刻的,是Derek在第一天抵達民宿後就失聲,整個旅程九成時間都要用氣聲跟Miles溝通,令他被逼要變得溫柔。但錯有錯著,Derek發現即使沒有像平常一般嚴厲、情緒波動地對待兒子,用溫柔的語氣溝通他都會聽話。另外,他又重新發現自己有多愛這個兒子。即使自己有多不適,在街上都會無時無刻留意有什麼是Miles喜歡的事物,例如汽車;難得Miles玩到累睡著了,可以有空間做自己的事情,逛自己喜歡的店舖,但Derek又會不自覺地走到童裝店看看有什麼可以買給兒子。
成為好爸爸也要成為好丈夫
能夠安心成為全職爸爸,Derek指太太功不可沒,認為當個好爸爸也要當個好丈夫。太太曾經因工時太長犧牲了跟兒子的相處而傷心,Derek就開解她:「你要跟他建立一個好關係,就要跟他獨處,他會在過程中感受你的愛。你克服了,讓他感受到愛時,便贏到他心中一席位。但若果你不斷避開,便完全沒有機會讓他經歷你對他的愛。」之後太太便努力維繫跟兒子的關係,刻意獨自帶他出去玩,一來可以獲取「單挑」機會,二來可以讓Derek稍作休息。Derek非常感激太太的體諒和努力,到最後更發展到可以讓他每年放一次大假放鬆,造就了二月的大阪之旅。
Derek認為,跟太太保持良好的關係,就是送給小朋友一份最好的禮物,「當我們夫妻關係好,我們對兒子自然會好;如果關係差,各自對住兒子時的情緒都會差,亦會造成壞榜樣。」他又會讓兒子明白爸爸和媽媽都會抽時間去拍拖,讓他知道父母都會有累的時候,都要休息。
尊重相伴共同經歷
Derek最想強調的是,是否全職照顧孩子不是最重要,畢竟每個家庭要面對的問題不同。只要父母是全心全意愛小朋友,無論是全職、半職還是雙職父母,小朋友都一定能感受到愛。比起討論應否全職照顧孩子更重要的,是究竟父母有多重視小朋友的需要。他認為大家應該要放下「我是你父母你就要尊重我」的傳統觀念,尊重不應該來自身份,而是應該來自親子之間付出和接收愛,「如果你不去感受小朋友的需要,只是硬要他聽你的,他會不服」。
所以,他跟兒子的相處之道就是與他一起經歷。「例如前面有左邊和右邊兩條路,我知道右邊才去得到目的地,但他可能好奇心想到左邊看看,我不會指正他,我會跟他一起走到左邊看看。如果去到最後發覺左邊都行得通,就走左邊吧;如果不行,等他自己發現行不通,他亦會繼續開開心心地跟我走到右邊。」
說到對兒子的期望,Derek只想Miles擁有良好品格,基本上不太在乎學業成績。「知識上,你幾時需要都可以想辦法補充;但品格若不從小好好建立,到他長大後走歪了,要扭轉就很難。」他承認可能是因為學業問題未「殺到埋身」,所以他才可以如此輕鬆瀟灑,不過Derek本身也不是特別喜歡讀書,所以Miles日後只要健康、過得開心、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便心滿意足。
到現時為止,Derek認為堅持自己照顧兒子的選擇是絕對值得的,所以若要再選擇一次,他也會選擇當一名全職爸爸。
《香港01》App,瀏覽更多親子資訊,立即下載: 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