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不是「禁地」!專家:親子烹飪有助提升孩子自理能力
在不少家庭裡,廚房儼然是孩子的「禁地」。大人會對孩子說:「廚房很危險,別進來!」
Young Chefs Academy親子烹飪學院院長陳智淵(Chef Brian)卻說:「愈不讓孩子進廚房,愈容易讓孩子產生好奇心,愈想偷偷進去,把廚具當成玩具。」
不少家長視廚房為危機四伏之地,孩子甚少機會參與料理食物的過程,繼而對餐桌上的飯菜從何而來沒什麼概念。平日孩子的三餐皆由家長或家傭照顧,或許會令家長誤以為烹飪並非必要的技能,但烹飪對於孩子日後的自理能力十分重要。
文:黃美慧/馬來西亞東方網
「其實,最簡單也最實用的教學地點,就在自己家的廚房裡。」陳智淵鼓勵家長讓孩子自小就進下廚房。由於煮食一向被視為大人的工作,若孩子能夠親手烹調出一些成品,便可提升自信,同時藉此培養獨立的個性。另一方面,現代的孩子總是忙於往外跑,參與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和補習課等,很少留在家中與家人互動,因此下廚可以成為在家共度親子時間的理想機會,一家人更可共同享用成果,感覺分外窩心。
此外,食譜中或包含孩子不喜歡的食材,但由於他們通常感到自己親手製作的料理特別美味,家長便可藉此鼓勵孩子嘗試更多食物,幫助改善他們的偏食習慣。只要孩子樂在其中,同時感到製作的食物受別人欣賞,自然能慢慢對下廚產生興趣。
選用安全廚具
孩子走進廚房,大人難免感到緊張,但陳智淵從經驗中分享,只要家長在旁多加留意,同時循序漸進地按孩子的能力適當分配工作,便可大大降低意外的風險。享受下廚樂趣的秘訣,主要在於準備工作。陳智淵建議,孩子從3歲起即可應付簡單的攪拌工作,在此階段宜選擇一些簡易的食譜,讓孩子一同參與。待孩子5歲後,家長便能根據他們的自信心,給他們一把小刀,將食材切成小塊。
「家長可引導孩子在切削食材的步驟上多加留意,如安全使用刀具,將能減低受傷的機會。另外,使用專為孩童而設的鈍刀代替一般大人使用的刀具,對孩子來說也較為安全,可以避免不小心被割傷。」
為避免孩子被油濺到,儘量別讓剛學做菜的孩子使用油鍋,改用平底鍋煎煮是不錯的選擇。「年齡特別小的,一般我會讓他們先學習洗菜、認識食材等。待孩子7歲後,就可以開始教他們做一些簡單的烘培。比如,製作杯子蛋糕。」
要讓孩子初嘗試下廚,家長不妨從節日下手,陳智淵建議可讓孩子在母親節、父親節或爸媽生日等日子擔當小廚師,為家人獻上愛心料理。家人的認同和鼓勵往往能為孩子帶來很大滿足感,令他們樂於嘗試製作更多不同的料理。
家長切忌「幫倒忙」
陳智淵相信,懂得安排廚房工作的孩子,將來也能夠面對及解決工作上的難題與挑戰。家長可以和孩子「約法三章」,在每次做飯前一定要注意、避免接觸有危險的物品、不許在廚房內亂跑等。「當然,父母還需引領孩子完成最後的收拾與清潔,讓孩子了解做任何事都需有始有終,更重要的是,要與孩子一起分享努力後的最終成果。」
陳智淵補充:「要放手讓孩子們接觸食材,讓他們摸摸食材、嗅嗅味道,知道平常吃的食物的質感,而不是每次一開冰箱,就嚴厲地阻止孩子:『不要摸雞蛋!不要碰那些肉。』這樣怎麼能學到東西呢?」
他提醒:「不要將大人的標準套用到孩子身上,大人的下廚經驗自然較孩子豐富,很多料理已是得心應手,相反孩子因不夠熟練,難免會多花一點時間,或未能事事達到完美。如所搓的肉丸不夠圓或包的餃子不夠美觀等,爸爸媽媽切忌「幫忙」,否則會打擊孩子的信心。」
「孩子快樂的理由非常簡單。一份好吃的食物、一個新奇的玩具就足以讓他們樂上半天。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家長應該多關心孩子,為孩子做一頓「愛心餐」。」陳智淵分享。
在母愛包圍下長大的孩子,即使吃遍天下美味,還是會覺得媽媽煮的菜最開胃最下飯。陳智淵笑道:「媽媽煮的菜,往往不比外面的好吃,可是全部不用調味料,對身體好。媽媽說的話,往往不比外面的人好聽,可是全部是關心,對我們好。」
「孩子慢慢長大,親子共處時間將越來越少,對很多家長而言,與孩子一起下廚的時光非常難得。」他表示,與孩子一同下廚能讓孩子有參與感,並體會父母平時的辛苦,也能幫助父母從不同角度了解孩子。
盛行於國外
「廚房教育」近年來在國外十分流行。在日本,從幼教界、媒體、社會學家等都在大力宣傳孩童廚藝及做家務事對孩子的好處。當地有許多關於「廚房教育」的書籍、食譜、教育光碟;為了培養孩子的動手和自理能力,並增進親子關係,很多日本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到專門的「烹飪學校」學習。
而早在幾年前,英國家庭也被一股「讓小孩走進廚房」的烹飪風潮所征服。該風潮的引發者是一個叫薩姆(Sam Stern)的男孩,他8歲開始做菜,16歲就出版第一本書《烹飪風暴》(Cooking up a Storm: The Teen Survival Cookbook),出版後引起了轟動。
【本文獲「馬來西亞東方網」授權轉載,原文:【家庭】解鎖「禁地」親子同烹飪 會下廚的孩子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