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手足口】三招預防感染 醫生:提醒孩子勿「隨處摸」

撰文:黃慧雯
出版:更新:

近日天氣轉涼,也是手足口病爆發的高峰期,連日來分別有幼稚園及小學爆發手足口病,繼本周一上水一小學爆發手足口病,19名學童及1名職員染病,在今日觀塘基督教家庭中心趣樂幼稚園同樣爆發手足口病,20名幼童染病,年齡介乎一至四歲。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疾病,通常由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和腸病毒71(EV71)型引起。根據衛生署的調查發現,近年本港學童患手足口病的數字有上升的趨勢。而幼稚園是幼兒聚集地,一旦有學童患上手足口病,或會呈爆發性傳染,有機會在短時間內將病毒擴散。

幼童不時會將玩具放入口中,一旦物件沾有病毒就有機會受到感染。(潘思穎攝)

5歲以下幼童感染機會較高

衞生防護中心指,手足口病於全年均會出現,本地高峰期以往一般為5月至7月,過去幾年的10月至12月亦出現一個較小型的高峰期,而在2015年手足口病自夏季高峰期開始持續維持在高水平,並在12月再次上升。手足口病主要透過接觸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和糞便或觸摸受污染的物件而傳播,兒科專科醫生徐傑指,此病的潛伏期為3至7天,「患者在患病的第一周最易將此病傳染他人,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幼童身上。」徐醫生指由於幼童的抗感染力較低,幼稚園和學校的活動環境也較密集,他們會跟同伴互相分享玩具及個人物品,一旦接觸沾有病毒的物件再觸摸口鼻就有機會受到感染。

 

手足口病的初期病徵有點像感冒,兒童患者會出現輕微發燒,而手掌及腳掌會出現水皰或紅疹,口腔、喉嚨及舌旁亦會出現疼痛的潰瘍,因而令兒童在吞嚥時感到痛楚引致食欲不振,他們可能因此拒絕進食,嚴重可引致脫水,家長可嘗試將食物溫度降低或提供流質食物給他們進食。「手足口病沒有預防疫苗,亦無有效的治療方法,醫生一般只會處方退燒鎮痛藥。在大多數情況下,發燒、紅疹及潰瘍會在1周內自動消退,患者通常會完全康復。」

手足口病的患者手掌及腳掌會出現水皰或紅疹。(ISTOCK)

感染手足口病之後 是否會有免疫力?

徐醫生指手足口病的併發症並不常見,「有少數患者會出現病毒性腦膜炎,但情況屬於罕見,家長不用太擔心。」由於腸病毒種類太多,如當中有幾種都可以引發手足口病,所以即使病人患過一次手足口病,並不代表終生不會再患。

兒童專科醫生徐傑。(龔慧攝)

預防手足口病的方法

1. 家長及小朋友也要勤於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

2. 提醒小朋友不要「隨處摸」及觸摸口鼻,避免與同伴共用毛巾或餐具。

3. 經常清潔和消毒傢俬、玩具和共用物件,用1:99稀釋漂白水清潔,待15分鐘後,再用水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