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音樂學校為孩子尋找伯樂 盼重建香港音樂生態
有說「香港是文化沙漠」,但其實香港從來不乏人才,只是在文化發展上欠缺完善的配套提供支援,令人才難以發展。有見及此,謝寧、陳婉華(Kitty)、李承謙(Sean)三位愛音樂之人,聯同其他投資者在北角開設香港節樂音樂學院(HKFO Shool Of Music),改善香港的音樂生態環境,為新一代音樂人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攝影:鄭子峰
音樂培養氣質 為生活增添樂趣
學校顧問謝寧的父母都是歌唱家,耳濡目染下,她從小就學習樂器,並考獲鋼琴八級。但她指小時候是被逼學音樂,成為母親後不想用同樣方法對待兩位女兒,「我讓她們嘗試不同樂器,從中選擇一種喜愛的項目專注去學,不需要她們當音樂家,但要懂得欣賞音樂。因為有音樂修養的人,氣質會與眾不同,希望她們有這種氣質,又可以隨意去享受音樂。」最後兩位女兒各自選擇學習小提琴和鋼琴。
校長Kitty的兩位兒子也是學習這兩種樂器,自己也有學習鋼琴,以前也會從旁督促兒子,助他們一臂之力。她認為家長不應只催谷孩子考試比賽,最重要是啟發到孩子真真正正對音樂的興趣,即使兩位兒子長大後沒有成為音樂家,閒時也會透過音樂跟朋友聯誼,為生活增添樂趣。Kitty十多年前開始開辦音樂學校,又不時舉辦音樂會,認識謝寧的父母,後來更擔任她的婚姻監禮人,二人成為好友多年。
所有音樂寫出來都是讓人表演的
而萌生開辦學校主意的,是Kitty兒子的音樂老師Sean。他小時候是父母逼着學小提琴的,「雖然考試和比賽成績不差,有少少成功感,但不知道學樂器的目標是什麼。」後來到了英國升學,他感受到當地的音樂氛圍非常不同,更在一次表演中被觀眾打動,「獨奏完後,有個伯伯走上前來,跟我說:『It was really good!It was really really good!』那刻我才打通任督二脈,真正領略到音樂真正的樂趣。」
他認為演出時觀眾的支持和讚賞,對於樂手來說是很強的推動力,更指「所有音樂寫出來都是讓人表演的」,故2008年畢業回港便籌辦了管弦樂團。有了樂團的支持,他也運用樂團的資源成立一家音樂學校,讓新一代有更多表演的場地和機會。現時很多家長以考獲證書為小朋友學音樂的目標,Sean認為這是很正常,用以證明學生的能力,但強調最重要是學生在演出的得到的滿足感。
全方位培育小朋友
另外,Sean又認為音樂可以全方位培育小朋友,「小朋友可以透過音樂學習紀律、同理心和表達自己」。學音樂可以訓練紀律,因為音樂造玩音詣高的人要很有紀律經常練習,才可以保持水準。Sean自己加入樂團後,表現突飛猛進,更覺參加樂團可學習同理心和表達自己,「獨奏時不會知道自己的音準和拍子有否出錯,但在樂團中只要你錯一個音,旁邊的團友都會提醒你。當中我們也要學習跟團友溝通相處、表達自己」。他指,即使小朋友將來不是當音樂家,也會有其他出色的成就。
當初Sean學習小提琴,最大的原因是媽媽認為小提琴體積小,方便攜帶收納。但他認為最重要是小朋友自己喜歡該樂器,所以他為1至5歲的小朋友開設音樂啟蒙課程。一方面讓小朋友盡早接觸不同的樂器,從中選擇心儀的項目;一方面教育家長如何操作、保養樂器,以及尋找導師。
孩子的好奇心是學習動力之一
有「二胡神童」之稱的朱芸編(Wan)也加入學校團隊,成為中樂系主任,為栽培新一代出一份力。跟Sean不同,Wan 7歲首次接觸二胡時,並不是因為父母的刻意栽培,而是出於孩童的好奇,「爸爸是位二胡演奏家,所以家中擺放了很多二胡和音響,他從來都不讓我走近,怕小孩少不更事將之弄壞,但他愈是禁止,我就愈想靠近。我偷偷地拿起二胡把玩,模仿爸爸演奏,對二胡的興趣油然而生」。最後他被爸爸發現,看出他有天分,便開始成為自己的老師。
爸爸會以「過關式」的方法來教Wan,在讓他自由選擇一首心儀的歌曲,要他先完成指定的基本功練習。這樣的教學方式令他更有鬥心和動力把沉悶的練習曲一一完成,表現亦有所進步。所以他認為小朋友的好奇心是學習動力之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吸收和樂趣是最重要。
教育以外也鼓勵本土製作
喜歡多元化音樂的Wan不想只專注於中樂,想視野更廣闊,碩士時便念電影配樂。他覺得「流行曲、電子音樂、西方音樂、中國音樂都可以融入電影配樂中,非常自由」。今年他為郭子健導演的電影《悟空傳》配樂,在香港尋一個可以容納樂團的大型錄音室時,剛好學校開業,電影的配樂就在這裡進行。他希望學校除了教育下一代,還可以提供資源鼓勵本土製作,同時為下一代的發展鋪路。
四位熱愛音樂之人一致認為音樂帶給他們開心快樂,而香港不是缺乏音樂人才,只是缺乏發展機會,所以他們希望藉着音樂學校重建香港的音樂生態,為小朋友尋找伯樂,讓他們在音樂上也能得到同樣的愉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