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媽媽】遊戲對兒童成長的四大影響│Natalie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古語有云 :「勤有功,戲無益」,但這句話已被教育專家證明是不合時宜了。小朋友特別在0至6歲時,在玩樂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到的事情,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佛洛伊德、維高斯基等心理學家指,遊戲對幼兒成長有四大影響。
按:作者為社工媽媽Natalie

1. 遊戲可以令兒童從過程中得到快樂

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認為,遊戲可以令兒童從過程中得到快樂,既能滿足他們的慾望,又可讓兒童拋開現實會遇到衝突。此外,遊戲能幫助兒童減輕焦慮,發洩不愉快的經驗。現實生活中他們可能會遇到不同不如意的事情,在遊戲中他們會從被動的角色轉移過來,可以自己決定如何玩樂才得到快樂。

(VCG圖片)

2. 遊戲是求知的工具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是認知發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認為遊戲是求知的工具,可幫助兒童認識外界事物。幼兒在遊戲過程中能多元思考,嘗試解決問題。每一次遊戲都可以讓兒童了解自己的經驗與發展,所以可說是他們認知發展的指標。

3. 遊戲能發揮「鷹架作用」(Scaffolding)

蘇聯心理學家維高斯基認為,遊戲對兒童認知發展有直接的作用。當兒童進行假想遊戲時,會用一個物件替代另一個物件,例如以一根木棒代替一匹馬,學習抽象思考。維高斯基明確了兩種發展水準:「實際發展」和「潛在發展」,在這兩種發展水準之間的距離稱之為「最近發展區」。如果兒童所經歷的遊戲常高於他們實際的發展水準,遊戲能充當鷹架,拉近兩種發展的距離,促進未來的發展。 在遊戲中,兒童亦能為自己創造出發展的鷹架,在自我控制、語言的運用、記憶、與人合作等領域發展自己。維高斯基將遊戲看作是一種放大鏡,可看到兒童潛在發展的新能力。

(VCG圖片)

4. 遊戲能幫助兒童探索解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遊戲本身的意義比它所帶來的結果更為重要。兒童在遊戲中的學習經歷,對於他們建立行為模式是很有用。在遊戲中,兒童不必擔心目標是否能實現,能自由探索,嘗試以不同的行為方式,解決問題。日後他們面臨生活難題時,能勇於探索不同的解決辦法,少了對實際結果的顧慮。

Natalie (專頁:玩樂才是正經事

媽媽,社工,親職教育工作者,在這裏分享兒童心理發展、親子關係建立,以及親子溝通技巧的知識。皆因心裡蘊藏一個願望──渴望看見我們這一新世代的父母,放棄對孩子催谷、對立角力的教養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尊重、溝通、自省,讓下一代在愛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