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情緒|父母應適當接納孩子情緒 助提升腦部發展 (三至五歲篇)
社交情緒|孩子即將踏入學前階段,他們更懂得表達自己的感受,也會關心其他人的需要。情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然反應,然而在年幼期間,他們仍然未有調節情緒的能力,因此父母若能學習接納孩子的一切感受和陪伴他過渡不同情緒的起伏變化,在孩子日後的社交情緒能力能夠奠定良好的基礎。
資料來源: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
社交情緒是協助我們與人溝通的必要條件,無論在面對任何處境,我們都需要透過情緒去表達我們的想法或需求,促進與人溝通和親近。研究發現,負面情緒並不會因逃避、否定或壓抑而消失。因此,作為家長,學習留意、理解並接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是十分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透過提供安穩和充滿愛的環境,讓孩子探索和學習、幫助孩子辨識和調整情緒、引導孩子的社交發展。這樣能夠有效讓子女建立足夠的安全感,使他們的社交情緒能健康地發展。
社交情緒能力的三部分
情緒認知:辨識自己和別人的情緒,並明白到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和行為如何互相影響
自我管理:以合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及控制自己的行為
社交互動:與他人相處,建立和維繫關係
以上能力隨孩子腦部發育及其他認知能力逐步發展,三者互相影響、難以分割。
應對不同階段的社交情緒表現(三歲至四歲)
1. 讓孩子自由探索:
年幼的孩子好奇心重,喜歡新鮮事物或作出新嘗試,家長應容許他在安全情況下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有需要時才介入。
2. 試代入孩子的想像:
孩子未懂分辨幻想與現實,例如把「公仔」當作玩伴,或把不熟悉的影像當作可怕的怪物而顯得驚慌等,家長可嘗試代入他的想像與他一起玩或作出安慰,讓他學習表達感受。
3. 接納孩子各種感受 引導調節情緒:
孩子開始能用語言說出簡單的感受,但未懂得表達較複雜的情感如憂慮,父母可以多形容他當下的經歷及情緒,接納他各種感受。當他情緒起伏時,嘗試表達同理心並溫柔而冷靜地引導他調節情緒,讓他從你身上了解別人感受及學習如何回應。
4. 設立簡單規則:
孩子漸懂控制自己的行為、遵守簡單規則,例如:輪流、分享玩具。因此父母跟他玩時需要遵守簡單規則、互動及富趣味的遊戲,例如輪流將積木疊高。同時,不用強迫孩子分享,例如當其他孩子想要孩子手上的玩具時,父母可透過預告及提醒,或在分享前給他足夠時間玩該玩具來引導他。
5. 跟隨孩子的創作:
當孩子愛玩假想遊戲和角色扮演遊戲,或和其他小孩合作玩遊戲時,父母可一同跟隨他的假想遊戲與創作,在孩子與其他小孩相處時按需要從旁引導他遵守簡單社交規則。
應對不同階段的社交情緒表現(四歲至六歲前)
1. 鼓勵自主學習:
孩子開始明白和詢問別人的感受,也可能會嘗試隱藏自己的感受。父母可跟隨他的興趣引導他發掘答案,也可給予有限度選擇來鼓勵他學習自主。同時可以每天抽空與他交談、傾聽他心聲,和他一起閱讀故事書或畫畫來幫助他形容自己的感受。
2. 引導分辨幻想與現實:
孩子開始懂得分辨幻想和現實,但言行可能會受自己的幻想影響,父母可在他仍對幻想中的事物表現驚慌時,表達同理心並安撫他,然後引導他分辨幻想與現實。
3. 引導孩子學習與朋輩相處:
孩子會選擇喜歡的玩伴,同時不想自己有異於同伴。父母可以為他提供機會與喜歡的玩伴多相處,讓他從中學習與朋輩相處和維繫友誼的技巧,引導他留意別人的需要和感受,並讓他慢慢明白社交規範,例如禮讓和分享的重要性。
4. 對孩子表達欣賞:
當孩子懂得控制自己情緒和遵守社群守則,父母可以對他嘗試控制情緒、為他人設想以及有禮和守規的表現表達欣賞。
5. 引導孩子平和地解決問題:
當孩子喜歡和朋友玩角色扮演遊戲時,通常都能與玩伴互相配合,並願意妥協和遵守遊戲規則。因此父母可以多為孩子提供與其他小孩一起玩的機會,或是參與其中,引導他用平和的方法解決問題和表達對他人的關懷。
隨着孩子成長,家長難免會發現他的行為和情緒變得更難處理。父母若能以愛心和耐性給予適當引導,孩子的社交情緒能力也會健康發展。若各位家長對孩子的社交情緒發展有疑慮,可向母嬰健康院、家庭/兒科醫生或有關醫護人員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