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冬季容易受寒?中醫師教你用艾灸療法散寒 附三款養生湯

撰文:林荺晞
出版:更新:

《月令七十二集解》中寫:「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本年大雪由12月6日至20日,大雪之時,應有動物冬眠、樹木光禿、四野寂靜之象。惟香港位居南方,雖冷無雪,但於一年最陰寒的節氣,養生應以冬季養藏,固護陽氣為主。
本文作者:博愛醫院張恩霖中醫師

黃帝內經中描述冬季養生:「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冬天的三個月(即立冬至大寒),天之氣為「藏」,天氣寒冷,萬物凋零,休養生息。大雪為冬三月節氣之一,養生以助陽氣潛藏為大前提,加上大雪為最陰寒的節氣,保暖避寒便是為重中之重。

大雪陰寒 如何保暖避寒?

具體來說,早睡晚起,確保有充足的睡眠,晚上無陽光之時待在溫暖的家,免受戶外的風寒之氣影響;減少劇烈運動,避免過多汗,因汗出時腠理(即毛孔)打開,使人體易受風寒;人體以頭頸部及下肢最易受寒,因此出門時帶帽子/頸巾,穿長褲/高筒襪子為宜,睡覺時卻不宜穿太多太貼身,以免影響身體循環。

大雪期間日照時間減少,心情易於抑鬱,思緒亦較多。然而冬季要收藏的,不單是身體活動減少,而是心靈也要減少耗損。香港人生活忙碌,不妨趁這機會整理一下,學會放下,不過分執著,感恩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寒性收引」,人在感受到寒冷時會不自覺時瑟縮,同樣地,體內血管都會收窄,使氣血運行減慢,故患上中風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不通則痛,關節痛發病的機率亦會提高;腸部蠕動亦會減慢,故不少人會出現便秘情況。此時可多艾灸治療或飲用薑茶驅寒。

「艾灸治療」溫暖脾胃 舒緩疲倦疼痛

艾灸療法是點燃艾條,隔空置於皮膚表面的穴位上,或將置於艾盒內,借灸火的熱力達到溫通經絡,散寒祛濕,扶正祛邪的作用。每次20-30分鐘,早上或中午較佳。以下推薦常用穴位:

1.神闕穴
神闕穴位於肚臍窩正中。有溫暖脾胃之用,便秘/泄瀉、婦科疾病都可使用。

2.大椎穴
大椎穴位於頸部後方,頸椎最高突起處下方。對提升陽氣,舒緩頸項疲倦及頸椎痛症都有良好效果。

3.關節痛處
可治療關節因天氣寒冷而屈伸不利或疼痛。

「大雪補得當,一年不受寒」 推薦三項大雪湯茶

1.十全大補湯

材料:當歸、川芎、黃茋、黨參、枸杞、黑棗、茯神、熟地、杜仲、栗子等、瘦肉1斤
製法:藥材先浸泡半小時,將瘦肉切開洗淨汆水。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1-1.5小時,加適量食鹽調味後即可全家飲用。

2.薑茶

材料:薑15克、紅糖或黑糖30克、500毫升水,沸滾。
市面上亦有不少即沖薑茶可供選擇。

3.黑茶

喜歡飲茶的朋友,於大雪期間可選擇黑茶享用,常見的黑茶有普洱、六堡、茯磚茶等。黑茶是後發酵的茶葉,感覺溫暖且醇厚,更有調理脾胃之功效。

博愛醫院張恩霖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