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懷孕三大階段安胎 中醫教全方位養生之道 確保母嬰健康

撰文:阿言
出版:更新:

中醫的安胎方法源遠流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名醫徐之才提出了「逐月養胎法」,他强調孕婦在懷孕期間,不同階段由不同的經絡臟腑去濡養、孕育胎兒。從第一個月至第九個月,分別是肝、膽、心、三焦、脾、胃、肺、大腸、腎,到第十個月便「五臟俱備,六腑齊通,納天地氣於丹田」,媽媽可以與寶寶見面了!因此,我們可隨著月份,為孕婦調養相應的經絡臟腑,以促進胎兒的健康發育。不過,現代人生活節奏急促,上述方法又較爲繁瑣,所以大致上可以三個月為一期,分三個階段進行養胎。
本文作者:博愛醫院林夢納中醫師

懷孕第一階段(第一至三個月) 宜養血為主 助胚胎發育

此時孕婦面對的變數最多,例如持續陰道出血導致的先兆流產機會率高達25%以上。所以我們以「養血」為主要目標,運用補腎益氣、養陰補血法,確保孕婦氣血充足,讓胚胎良好發育。常用藥如:桑寄生、菟絲子、續斷、地黃、白芍等。

而且,對於剛剛懷上新生命的女性,可能感到既雀躍又緊張,多伴見「肝胃不和」的情況,如:食欲不振、嘔吐、胃酸倒流、疲倦等。此時治宜清肝和胃、降逆止嘔,常用竹茹、半夏、蘇葉、黃芩等中藥。這個階段建議孕婦多臥床休息,避免過度操勞。同時對於妊娠不適積極求醫,除了舒緩早孕不適,更重要是處理先兆流產,做好安胎保胎。

懷孕第二階段(第四至六個月)確保氣血充足及胎兒安穩

這個階段一般比較穩定、安全,較少出現需要安胎的情況,可謂懷孕的「蜜月期」。中醫安胎用藥的方向與懷孕初期大體相同,以「健脾補腎」為主,當脾腎之氣充足,同時消化、吸收、代謝功能正常,便有足夠的氣血營養去濡養胎兒。常用藥如:黨參、白朮、山藥、杜仲、砂仁等。亦可針對準媽媽的個別身體情況,進行輔助與調整用藥。

另外,若出現頻繁宮縮:肚皮從緊綳到疼痛,而休息不能緩解,或伴見陰道出血、腰痠等症狀,則需儘快去醫院檢查以排除胎漏/胎動不安可能,釐清病情后再尋求中醫師作安胎治療。生活上,建議準媽媽減少提重物、劇烈運動和久站久坐,以免外力壓迫和刺激子宮。還要保持心情愉快,多與身邊人傾訴和分享,肝氣舒暢,可讓懷孕過程更加順利。

進入懷孕中期,建議孕婦每天觀察胎動頻率。此時寶寶逐漸出現扭動、轉身、踢腿等活動四肢軀幹的動作,所以媽媽會開始感到胎動。初次懷孕的媽媽大約會在20-22周感覺到胎動,第二胎或以上的孕媽則在16-18周左右。測量時間為早、中、晚各飯後一小時之内,胎動次數超過3次即屬正常。如果準媽媽在此時期的胎動過度頻繁或減少,可能需要進行安胎治療。

懷孕第三階段(第七至九個月)宜留意懷疑伴隨而來的不適 好好調理

寶寶的生長速度加快,準媽媽的肚子也越來越重,這時常伴隨著尿頻、水腫、小腿抽筋、腰痠背痛和氣喘等不適。緊記不宜盲目進補,釐清不適原因,以防延誤病情及攝取過多營養,亦需注意避免飲食過咸、過甜。

另外,有些孕媽後期出現暗瘡、紅疹、口臭,或便秘、口乾舌燥等實熱症狀,可進行「清胎毒」治療。不過坊間常用清胎毒的中藥例如黃芩、金銀花、菊花、白蓮鬚等性質寒涼,使用不當容易傷及脾胃,導致腹痛、腹瀉,甚至引起早產。所以,建議準媽媽們諮詢註冊中醫師,切忌自行擇藥。

最後,倒數一個月就多多休息,保持每日輕量運動,調理好自己的身體,才有精力照顧寶寶喔!

博愛醫院林夢納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