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抑鬱|情緒低落 惶恐不安易暴躁等症狀持續兩周需立即就醫

撰文:阿言
出版:更新:

懷胎十月後迎接新生命,本來應該充滿喜悅,但有些媽媽卻逐漸發現,自己開始莫名情緒低落、時時想哭,有時惶恐不安,有時暴躁易怒,平日難以集中思考。又或是往常喜歡做的事現在卻興致缺缺,吃飯也沒了胃口。不知道爲何身體明明很累,晚上卻沒法入睡。無時無刻擔心自己不夠好、不稱職,覺得很無助、愧疚。突然感覺寶寶和身邊人很陌生,腦海甚至閃過傷害自己和寶寶的想法⋯⋯你知道嗎?這些並不是因為「太敏感」、「想太多」、「照顧小孩本來就大壓力」,而是因為——產後抑鬱。
本文作者:博愛醫院林集美中醫師

為什麼會出現產後抑鬱?

分娩後,體內黃體酮和雌激素水平突然下降,導致情緒起伏變大。除此之外,試想像一下,要全天候廿四小時照顧初生寶寶、長期缺乏睡眠已是身心俱疲,還要承受哺乳時乳房疼痛,又要兼顧家務,再面對工作變動、經濟壓力、夫妻衝突、婆媳問題等等,難免心力交瘁。

如果症狀持續兩週以上,或者不斷加劇,影響日常生活或照顧寶寶,便要積極尋求醫療協助。

產後抑鬱屬中醫「鬱證」、「臟躁」範疇,病因病機多「虛」多「瘀」。「虛」者因產褥期間疲勞過度,損傷元氣,或失血過多。氣隨血脫,氣血虧耗,心神失養,則見倦怠氣短、心慌心悸、恍惚不安。「瘀」者因產後臟腑虛弱、衛外不固,起居不慎,當風感寒。寒凝血滯,或情志不遂,肝氣鬱結,血瘀不行,惡露不淨,敗血上沖,擾動心神,則見心煩焦慮、暴躁易怒、失眠多夢。

四款食療助調補氣血 平衡陰陽 改善情緒

1. 甘麥大棗茶

適應症:心脾兩虛者見情緒低落、悲傷欲哭或哭笑無常、倦怠乏力、記憶力下降、面色黯黃無光澤、手足麻木、食慾不振,大便爛不成形

材料:炙甘草10g、小麥30g、大棗5枚、桂圓5g、去芯蓮子10g、陳皮5g

做法:藥材洗淨,加4碗半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煮20分鐘,溫服。

2. 疏肝茶

適應症:肝鬱氣滯者見鬱悶易怒、常不自覺嘆氣、咽喉異物感、心口翳、脅肋脹痛、失眠多夢、食慾減退

材料:佛手10g、玫瑰花10g、合歡花10g、胎菊10g、陳皮5g

做法:放入杯中加滾水沖泡,焗5分鐘,溫服。

3. 蓮子百合排骨湯

適應症:陰虛內熱者症見潮熱、睡覺出汗、心煩易怒、口渴、手足麻木、皮膚乾癢、大便乾硬

材料:排骨半斤、百合15g、蓮子15g、懷山20g、枸杞10g

做法:凍水放排骨汆水10分鐘,排骨和洗淨的藥材放入砂煲或瓦煲中,加5碗水,大火煮滾後撇走浮沫,轉細火燉1小時,熄火前加鹽少許。飲湯食肉。

4. 益母草燉雞湯

適應症:瘀血內阻者症見產後惡露持續一個月以上、色暗有血塊、唇舌紫暗有瘀斑,或見下腹刺痛、皮膚粗糙乾燥龜裂、神志恍惚、失眠多夢

材料:雞半隻、益母草15g、黑木耳15g、大棗5枚

做法:黑木耳浸發1小時後切碎備用。室溫水放雞汆水10分鐘。雞和洗淨的藥材倒入砂煲或瓦煲中,加5碗水,大火煮滾後撇走浮沫,轉細火燉1小時,加入黑木耳以大火滾5分鐘,加鹽少許後熄火。飲湯食肉。

因各人體質有異,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

+1

四大穴位改善產後抑鬱症狀

平時可以按摩以下四個穴位,以指腹按揉至有輕度酸脹感為度,有助改善失眠、心慌、食慾不振等症狀。

1. 內關穴

定位:掌側手腕橫紋上3橫指,兩筋之間
主治:驚恐、健忘、心慌心煩、胸悶胸痛、噁心嘔吐

2. 神門穴

定位:掌側手腕橫紋,靠尾指側的凹陷處
主治:心煩、失眠易醒、恐慌易驚、健忘頭痛、眩暈

3. 三陰交穴

定位:腳踝內側突起上4橫指
主治:產後惡露不行、食慾不振、大便黏爛、肢體困重

4. 太衝穴

定位:足背中間,第1、2趾骨交接處
主治:易怒、頭痛、眩暈、失眠多夢、咽喉梗塞感、脅腹疼痛

產後抑鬱飲食、起居及休息建議

想培養好的體質,產後飲食宜清淡富營養,避免辛辣煎炸、肥膩濃味的食物;起居作息注意保暖避風,也要避免過勞。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學會如何放鬆,適時調整心態。照顧寶寶之餘,不妨花些時間在自己身上,做些自己喜歡的事,聽聽歡快柔和的音樂,和朋友見見面,適當運動、拉筋伸展,以微微出汗為度,也能讓自己恢復好心情。有需要的時候,不要怕向身邊的人尋求幫助。

世事沒有完美,新手上路難免跌跌撞撞,或者無論第幾次迎接新生命,都總會有手足無措、無所適從的時刻。所以,家人的體貼諒解和支持至關緊要。關心寶寶之餘,也要注意照顧媽媽的需要,避免過份苛責,造成太大壓力。伴侶負起應負的責任,主動承擔家務,一齊照顧寶寶,共同見證呱呱墜地的小孩慢慢長大,分享箇中酸甜苦辣。偶爾也預留時間去二人世界,花心機打扮一下,一齊行街聽歌睇海,重溫甜蜜時光。當想到漫漫長路上有人互相扶持,就會有足夠信心和勇氣去面對一切難關呢。

博愛醫院林集美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