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自主學習】 面對孩子升學抉擇 家長們何去何從

撰文:謝德勤
出版:更新:

剛過去的2017年度小一入學統一派位結果,首三志願為67.6%,是三年來最低。有人歡喜有人愁,看見小孩辛苦,有時也很矛盾,真正完善的教育不應只著重成績排名,亦並非所有家長也要當「怪獸」,但這數字化評量又會否是唯一出路呢?

Play-Based Learning

關於幼兒早期教育,有說德國等歐洲國家已寫下條例「不准早教」,但據《時代周刊》早前一篇名為How to Parent Like a German的文章報導,實際上他們所拒絕是填鴨式強迫學習,取而代之為「自發性為本」的Play-Based Learning課程:給孩子創造一個自由環境,沒有任何功課和測驗時間表,讓他們在各種互動遊戲中探索和嘗試。例如在角色模擬遊戲中扮演超級市場經理,便可以學到買賣概念、數學算術及待人接物等多種技巧,培養求知欲和綜合學習能力。

在集體遊戲過程中,小朋友之間更會學到社交溝通技巧,一舉數得。

說到自發性學習,另有真實案例就是孩子們在學校吃過一頓美味午餐後,自發建議製作感謝卡送給廚師,這除了顯示孩子們從小已培養出感恩之心外,整個過程中還牽涉到分工概念、美藝創作、材料應用、上網搜尋資料,以及與家人討論等多方步驟,直接反映出其多元價值。最重要是當中完全沒有任何硬性框架及考試元素,實踐從日常創意中學習實用知識。

老師與小朋友的信任,早從幼兒教學便要開始建立。
老師會在不干預的情況下從旁協助,並觀察每位孩子的特質和能力。

銜接和觀察的重要

其實政府早在2006年出版的學前課程指引中,已強調課程以兒童及遊戲為核心的好處,坊間亦不乏幼教學校打著這旗號,但真正有效實行的數目實在存疑。然而耀中國際學校則認為除了貫徹執行Play-Based Learning外,「銜接」和「觀察」也是整個健全教育制度的重要部分,尤其於幼稚園升上小學這過渡期,對小朋友往後發展必起關鍵作用。因此他們主張一條龍國際教育,從幼稚園、小學直升至中學,讓小朋友在相同理念下循序成長,也免卻家長到處搜尋學校之苦。

受惠於這一體化制度,校方能夠安排小學部課程主任及特殊教育主任定時到訪幼教部,透過遊戲進行觀察,按個別孩子的語文能力、特質和意願,制定未來教學方針,並於最後階段安排孩子參觀即將升讀的小學及上模擬課,確保盡快輕鬆適應。

教育的最大困難是改變舊有觀念,但只要家長與學校雙方都給予大家適量空間、信任和放下權威,孩子們的成長自有一番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