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愁.來稿】自我身份定位模糊 青少年難以尋找個人生存價值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當青少年升上高中,他們需要開始尋找自己的路向。在走向職業階梯以前,他們的角色通常都只有兩個,分別是學生和子女。
而青少年在這個成長階段,很自然的認為自己對社會沒有貢獻。此刻的他們,往往都只能靠在學業或家庭上的身份定位自己。
但若果青少年在扮演這些角色上,也未能獲得認可的話,他們會難以自控的去質疑自身存在的價值。身為一個高中學生,我極明白迷失當中的痛苦。

文:丘歌(高中學生)

社會不少理論指出青少年是處於一個情緒波動的時期,有人更稱之為「反叛期」。在這個階段的我們,會更難以與家人建立良好關係。受學業壓力、與朋輩關係不穩的影響下,我們或許會有一種是情緒掌控著自己的無力感。僅僅是家人的一句「你讀書了嗎?」、「你與xxx的近況如何?」,亦足以讓我們失控。最不幸的是,家人關心的方向通常只係圍繞這兩方面。儘管我們吸收再多關於青少年生理與心理發展轉變的理論,仍然是未能讓我們理解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挑戰。

加上我們在學業上獲得成就感的機會,是悲劇似的近乎無可能。這確是事實。香港學生展現自己個人能力方法,似乎都與考試掛上鉤,死死實實的,勒住我們的脖子。我們馬不停蹄的去補課、補習、操卷、做功課,都不過是為了將鉤上的繩子微微放鬆。可是回到家中,父母的一句「你讀書了嗎?」,無疑是將我們的脖子再被勒緊。再次勒著早已泛紅的脖子,比起先前只會更痛,我們會自主的用反駁和頂撞來自衛,試圖獲得即時的解脫,逃離現場。

長時間的補習,成績卻沒大幅躍進,無疑是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放學後我們少不免還有補課,還有緊隨期後的補習。坊間常流傳學生需要在乘車去補習社途中,草草進食晚餐,然後便繼續奮戰的例子。這可嘗不是反映了中學生活在高壓的環境之中?試問我們十多歲的一個人,又如何能在一天中,用超過十小時,持續以高密度的形式學習,而又能吸收大量知識,再加以應用在試卷上?這未免太強人所難,但我們學生就是會為難自己。我們總是追求在短時間內,成績會有好轉。興許是受補習社過份吹噓的影響,又或者是我們高估自己的能力。但肯定的是,當青少年沒看見顯著的成效的時候,我們會質疑自己,甚至痛恨自己的無能。

補習數目少的學生,可能每個月只花上數百元,但一次過報讀數個課程的學生,一年的補習費便有機會超過一到兩萬元。儘管成績沒有改進,我們仍堅信每個月把費用交出,在日後會好起來。甚或即使我們知道,繼續補習只是單純的在浪費父母金錢,仍是生怕會落後他人,不敢放棄。不論是因為以上何種原因,我們都是在期盼,經歷失敗,然後再接再厲,遇上更大的挫折......而可悲的是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在獲得到學業的成功以前,便把自己弄丟了。

因為青少年常常會被父母、師長有意無意的責怪,我們未有做好學生與子女的本份。次數多了,我們會開始問自己,我們為甚麼存在世上?我們生存的意義又是什麼?我們活得那麽辛苦為了什麼?我們其實是不是生來就是一個負累呢?不怪我們會這麼想,因為青少年在建構個人價值觀的時候,父母與師長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可能謂成人而言,會怪你是一種關心、是激勵,但是對於心思比較敏感和脆弱的青年人而言,是一拳打在心口上,表面看不出傷痕,傷口卻在心中慢慢潰爛。

你可能會訝異,原來不只老人家會執拗且不可自拔的認為自己沒生存價值,青少年也會。而兩者同樣的不會將問題輕易宣之於口,但是若果家人細心的留意他們,很容易便會發覺他們的不妥。記著,切忌不管不顧,更不要放任他們。

當我們有這些想法之時,自己也要努力摒棄執念。坦白說,我沒法靠自己找回正途,但身邊總有人讓我知道,他們與我同在。那麽若有一天,你發現你走不下去之時,請記得我與你們同在。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