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造車|滴滴打造「訂製網約車」 新共享汽車時代即將來臨?
全球汽車產業進入快速轉型階段,以互聯網及信息技術公司、科技型公司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公司加入傳統的汽車行業,新造車勢力行業誕生。「新造車」一詞,主要是指新能源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等非傳統汽車製造業態,而研發電動汽車的特斯拉(Tesla)更被視為全球新造車企業的代表。
近年來,在政策推動下,內地新能源車、智能汽車銷量節節攀升,蔚來、理想、小鵬成為「中國新造車三巨頭」,不少知名科企也投入這一新興產業,引發傳媒和消費者關注。
互聯網科技日新月異,近年來,網約車(即網絡召車)服務顛覆了人們的出行方式,受到內地消費者簇擁。據統計,2019年,內地網約車用戶規模達4億人次,使用率為47.3%。
曾買下Uber(優步)中國區的網約車巨頭「滴滴出行」,日前發布了與汽車廠商比亞迪合作的全球首款訂製網約車D1,並計劃於今年底率先在湖南長沙市場投入使用,引發輿論關注。滴滴為甚麼要「造車」?這款車有何特別之處,又能否如滴滴所願成為行業標桿,為人們的出行帶來新變革?
滴滴與比亞迪合作打造汽車的決定,看似突如其來,但背後自有脈絡。有內地傳媒分析,其中一大原因,是滴滴網約車業務發展遭遇的瓶頸。
近些年,內地從「公共交通時代」轉向「個人交通時代」,私家汽車銷量大增,但也引發道路壅塞、缺少車位等問題。城市管理者被迫採用限行等「一刀切」的管理辦法,反而令用車體驗更趨惡化。以滴滴為代表的共享出行服務誕生後,透過大規模的數據統計和精準的算法匹配,整合了千千萬萬車主和用戶的資源和需求,用車模式從以往的「一人一車」邁向「四人一車」,提升了車輛運載的效率,也改善了城市的交通體驗。
不過,在網約車業務成功吸引用家的同時,滴滴卻屢傳營收危機。作為未上市企業,滴滴並未公開其營收狀態,但根據內地科技媒體《36氪》報道,滴滴2018年全年虧損為109億人民幣,2017年虧損為25億人民幣。
虧損傳聞的背後,是滴滴業務發展遭遇的層層考驗。滴滴旗下利潤豐厚的搭便車業務「順風車」,2018年發生兩宗司機性侵殺害女乘客命案,滴滴平台的安全防護機制遭受質疑,後遭當局叫停整改,企業估值也因此一度縮水。
相關閱讀|滴滴姦殺案順風車司機被執行死刑:犯故意殺人、搶劫、強姦罪
除了惡性社會事件的影響,滴滴網約車業務也遭遇其他同類產品的正面競爭。有內媒分析認為,滴滴必須尋找新的突破口,以推高其市場估值,為上市做準備。而事實證明,「訂製網約車」在發布後,的確替滴滴吸引了不少目光。
另一方面,過往網約車服務的「硬傷」日漸凸顯。目前的網約車市場是以私家車為主,一些乘客用力甩車門、行李剮蹭車身、衛生習慣差等問題常引發司機不滿;對乘客來說,網約車司機和車輛狀態參差不齊,還要時常在茫茫車海以車牌尾號尋找車輛。今年7月,滴滴宣布營運全新打車平台「花小豬」,以車費低作為賣點,但很快也因涉及無平台資質、司機和車輛不合規等問題,接連於多個城市被約談、叫停。
共享出行若要得到長足發展,上述用戶體驗問題亟待解決。由是觀之,滴滴透過推出自家設計的訂製車輛,也是為了將網約車服務標準化,提升服務品質,在網約車市場站穩腳跟。何況,透過掌握車輛的所有權和設計權,滴滴還能降低營運成本,提升利潤空間。
這場合作對於比亞迪也深具意義。近年內地民眾購車意願開始下滑,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度汽車銷量按年萎縮8.2%,預計2020年度會再下跌。如何穩住營收,是傳統汽車製造商面臨的重大課題。比亞迪為互聯網企業生產「訂製網約車」,可說是傳統車企向網約車領域跨足的全新嘗試。
早在2018年,滴滴與包括比亞迪在內的31間汽車製造相關廠商共同成立「洪流聯盟」,目的是聯合汽車全產業鏈的上下游的企業共同合作,探討共享新能源汽車的設計和標準制定,開發新一代為共享而設計的汽車,並推動大規模營運。但歷時2年研發後,這款D1訂製網約車才終於面世。滴滴出行總裁柳青指,D1的設計背後花費大量的心力,融合了滴滴多年所累積的用戶數據,並參考了千萬次的用戶反饋和近萬次的深度調研。
貼心巧思 照顧司乘雙方所需
據滴滴官方說法,D1屬純電動MPV新能源車,採用比亞迪刀片電池,NEDC續航里程418公里。滴滴按照網約車的服務需求,對車輛的功能和設計作出不少改變,比如針對司機,D1採用了高度訂製的座椅、公文包等,能緩解司機在長時間駕駛工作中的疲勞感。同時,為了方便司機接單,車軚上新增了「滴滴鍵」。
D1也賦予了網約車乘客充分的選擇權,乘客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需求對車輛進行充分設定,例如上車前可通過滴滴App調節車內冷氣的溫度和風量等。此外,D1還設計了「彩虹接駕燈」,讓乘客快速辨認所預約的車輛;貼心的側滑門不僅方便乘客上車,下車時也減少了傳統側開門車型導致的交通事故。
「服務替換工具」 目標實現全自動駕駛
在D1的發布會上,滴滴強調,旗下訂製網約車每18個月將進行一次換代。滴滴出行創始人、CEO程維預測,到2025年,有望在滴滴平台普及超過100萬輛搭載自動駕駛的共享汽車,未來將搭載滴滴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模組。到2030年,有望實現完全意義上的自動駕駛。
當自動駕駛成為共享汽車的標準配備,網約車司機這個「中間角色」也將會被取代,最終實現用戶與滴滴之間的直接服務關係。滴滴想用其可持續的連續性服務,徹底地替換掉用戶所擁有的汽車這一工具。
徹底改變城市交通面貌
滴滴還表示,將通過大數據,精準得知每一輛D1共享汽車的情況,有助於保障駕駛者和乘客的安全;根據司機駕駛習慣,對不文明駕駛行為進行警示甚至拉入黑名單,避免不文明駕駛,同時可以精準地協調各個路段的交通壓力,減輕城市交通管理部門壓力,提升城市交通系統滿意度,為構建未來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統打下基石。
按照滴滴總裁柳青的展望,到了2050年,北京的六環內將不再有大型停車場,因為共享和智能技術的進化,大部分人都不再需要買車,也不再因為出行的各種場景而焦慮。
這樣的願景能否成為現實,涉及多重因素,包括滴滴訂製網約車能否實現其所宣稱的服務品質,以及政府和消費者的態度、法規的更新等。無論如何,滴滴已經在這條路上勇往直前,答案在短短幾年間即見分曉。
▼ 相關閱讀|滴滴發展大事記 ▼
2012年6月6日,北京小橘科技有限公司(滴滴前身)成立,Call車服務9月9日在北京上線。
2012年至2015年,先後完成數輪融資,投資者包括騰訊、中信產業基金、淡馬錫中國平安、阿里資本、中投公司等知名機構。
2014年5月,產品更名為「滴滴打車」,寓意「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同月,在全國北京、天津、廣州、深圳、成都、重慶、武漢以及杭州等8個城市上線公益性搭車服務「滴滴快車」,最低價每公里不足1元人民幣。
2015年2月14日,與競爭對手「快的打車」合併。同年9月9日,品牌更名為「滴滴出行」並啟用新商標。翌月,上海市交通委正式宣布向滴滴快的專車平台辦法網絡約租車平台經營資格許可,是中國第一張專車平台資格許可。
2016年5月13日,宣布新一輪融資進展。其中,蘋果公司向滴滴出行投資10億美元,成為本次融資最大單筆出資者以及滴滴出行戰略投資者。
2016年8月1日,通過換股方式收購Uber中國的品牌、業務、資料等全部資產。
2017年5月26日,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聯合國無障礙出行」項目合作,上線「無障礙專車」服務。
2018年3月,滴滴順風車在台業務被台灣交通部公路總局認定「非單純共乘」,有「白牌車違法載客營利」行為,遭罰1億8100萬元新台幣(約合4966萬港元)。翌月13日,滴滴順風車暫停在台服務。
2018年1月25日,自有共享單車品牌「青桔單車」上線運營,但因違規投放問題,多次遭到約談。
2018年4月23日,宣布進入墨西哥市場。至此,滴滴已將業務拓展至香港、台灣、日本和拉美地區。
2018年9月,取得北京自動駕駛T3等級測試牌照。
2020年11月2日,正式進駐新西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