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城市】從拆除邊緣到地鐵典範:台北捷運華麗大翻身(一)
1863年,世界上第一列地鐵駛入了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初始地鐵站法靈頓(Farringdon)車站。
在那列蒸汽驅動的地鐵車上,其靄靄白煙裡隱約的身影,是大量因工業革命而在農村失去勞動機會,轉而湧入城市工廠的農民工。他們的加入不僅為倫敦帶來了翻倍的爆炸性人口增長,也帶來了新的混沌與秩序。
自地鐵設置以後,地鐵票成了都會人的「身份證」,地鐵站成了城市人約會的「座標」。地鐵不再只是蜷曲於地底的黑暗隧道,而是讓J. K. Rowling寫下《哈利波特》的起點、是《緣份》裡張國榮撞見張曼玉的所在、是東京沙林毒氣事件的發生地,亦是台北人對於文明的想像。
台北捷運醜聞不斷,輿論揚言拆除
1981年,台灣交通部聘請英國大眾運輸工程團隊和中華顧問組成計劃小組,師法香港地鐵經驗,對初步藍圖進行修正。1984年,台灣行政院將台北都會區捷運系統與電力、石油、電信等基礎建設並列,納入十四項重大建設計劃。
而通往台北動物園的木柵捷運線,是台灣最早開通的路線,然而,歷時九年的興建期間卻波折不斷。除了橋墩裂縫、土牆坍方等施工問題,試車時還發生過兩起火燒車事故,甚至遭遇颱風大雨,據悉,幾乎淹沒近半個台北捷運,重創16個站。
這一切,使負責木柵線機電工程的法國廠商馬特拉無預警撤離,此時更讓台灣輿情沸騰,甚至傳出要求拆除的聲浪。
歷經擴建、整併、組織改革,台北捷運大翻身
爾後至今23年,台北捷運歷經擴建、整併、組織改革,營運的捷運站達117站,軟硬體也在過程中趨於穩定,並在2010年年運量首度突破5億人次,擠身國際地鐵聯盟成員,與包括北京、紐約、巴黎等全球17座城市地鐵系統並列。
2017年年底,新加坡在其地鐵接連發生淹水與追撞事件,還致信邀請台北捷運團隊赴星國提供經驗,反轉了過去台灣、新加坡的主客位置,具體見證了台北捷運的長足進步。
在新加坡媒體《亞洲新聞頻道》(Channel News Asia)以〈秩序:體驗台北捷運成功的秘密〉為題的報道中,每週技術會議、定期模擬演習、維護項目、長期僱員,以及讓市民感到自豪,是讓台北捷運表現傑出的五大原因。
文章中指出,台北捷運員工總計約5700人,其中維修部門就將近2000名,確保任何小型事件都能在兩分鐘內解決、五分鐘內通知乘客。此外,不到3%的低錄取率和低流動率,不僅證明了台北捷運作為一個企業的成功,高比例的資深員工也是讓突發事件總是能獲得妥善處理的要素。
由於台北捷運管理與硬體設備的到位,讓每天20萬名乘客大多能在這座地下城裡暢行無阻,也成了台灣社會的驕傲。不過,現在的台北捷運,又面臨一個偶爾困擾著他們的難題,且往往是在監控中心焦點之外的地方。(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