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從機醫、月薪嬌妻看稱呼如何定位關係
【藝文編按】人們每天溝通離不開語言,措辭稍微更改,意思就可以大為不同,譬如區分親疏尊卑的稱呼不僅攸關說者如何定位關係,更是乘載了人際關係的情感重量。本文摘自麥田出版《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第四章,作者蘇席瑤以「追劇」角度插入,從《機智醫生生活》、《月薪嬌妻》、《星際啟示錄》三部熱門影視作品談「稱呼」大不易,讓讀者輕鬆入門語言學。
書名: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從時事、熱門台劇、韓劇到經典電影,認識日常裡無處不在的語言學,探索人類思考與互動背後的奧祕
作者: 謝承諭, 蘇席瑤
出版社:麥田
對他人稱呼的意涵
二〇二〇年的熱門韓劇《機智醫生生活》,以醫院為背景,描繪醫生、病患和生死拔河的日常,以及醫師、護理師相互扶持的情誼。劇情看似瑣碎,卻也充滿溫暖正能量。
在第一季的第十集中有這麼一個橋段:在神經外科教授蔡頌和與手下的住院醫生聚餐的場合上,準備離開醫院的總醫師龍碩民,半開玩笑地對另一位住院醫師許善彬說:「我們(uri)善彬,我不在你就沒人可以刁難了,一定會很無聊吧?」此舉馬上引起蔡頌和教授的注意,詢問龍碩民:「我們(uri)?你都這樣稱呼善彬的嗎?」貌似懷疑起兩人有著超乎同事情誼的關係。蔡頌和的疑問引得龍碩民不得不大動作澄清,把「uri」(我們)這個詞,加到在場所有人的名字前,甚至連義大利麵都成了「uri pasta」(我們義大利麵)。不過是個稱呼,卻使得龍碩民對許善彬若有似無的情愫呼之欲出,可見稱呼絕不是件小事!
不知道讀者您是否曾經為「如何稱呼別人」這件事情感到苦惱?不管是要選擇使用代名詞「你」、還是「您」;或是以名字稱呼(例如我的全名「蘇席瑤」,或名字「席瑤」);又或者以姓氏加上頭銜或職業名稱稱呼(例如「蘇小姐」、「蘇女士」、「蘇老師」、「蘇博士」、「蘇教授」等)。如何稱呼別人,一直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之所以不容易,是因為選擇稱呼的同時,說者也在定義自身如何看待與聽者之間的關係。
「你」、「您」選擇大不易
早在一九六〇年,語言學家羅傑.布朗(Roger Brown)和亞伯特.基爾曼(Albert Gilman)針對法文中的人稱代名詞進行了詳細的討論。法文的第二人稱單數代名詞「tu」(近似於中文的「你」),和「vous」(近似於中文的「您」),這兩個人稱代名詞背後有著複雜的歷史發展和社會意義:「tu」一般用在比較親近的關係,「vous」則是較有禮貌的稱呼方式。其他許多歐洲語言也有類似的分類,諸如拉丁文的「tu」和「vos」,俄文的「ty」與「vy」,意大利文的「tu」及「Lei」,德文的「du」跟「Sie」,瑞典文的「du」和「ni」,和希臘文的「esi」與「esis」。英文也曾經有過「thou」和「you」的分別。布朗和基爾曼把這類詞𢑥統稱為「親疏尊卑人稱代名詞」(T/V),以下我們就泛稱為「T」和「V」。
親疏尊卑人稱代名詞布朗和基爾曼的討論雖然是以法文的「tu」跟「vous」為出發點,但許多語言都有類似現象。布朗和基爾曼以及後來研究相關現象的學者,於是以「T」泛指各語言裡較親近或較不帶敬意的第二人稱代名詞,以「V」泛指較疏遠或較帶敬意的第二人稱代名詞。
即便中文也有「你/您」的區別,但是法文的「tu/vous」的用法,跟中文的「你/您」仍有些差異。法文的「vous」,同時又是第二人稱複數代名詞(也就是中文的「你們」)。至於為什麼法文裡尊稱「您」跟表示多數的「你們」是同一個詞?這其實是有歷史淵源的。
故事可追溯到羅馬帝國時期的拉丁文。羅馬帝國在第四世紀分裂後,雖然東西兩個帝國各有政權和皇帝,不過當時的羅馬人並不覺得兩個帝國彼此獨立,而會認為是單一政體之下的兩個統治單位。因此,百姓在稱呼其中一位皇帝時,都會以複數的「vos」稱呼,因為這實際上代表的是東西帝國的兩位皇帝。
而這個以「vos」複數形稱呼皇帝的用法,逐漸演變為一種尊稱。到了中世紀,歐洲上層階級常以「V」互稱,表示尊敬和禮貌。下層階級則延續原來的用法,以「T」互稱。上層階級用「T」稱呼下層階級,但下層階級以「V」敬稱上層階級,因此,「T/V」的用法,除了原來親近之於禮貌的差異,也成為權力位階差異的象徵。布朗和基爾曼由此歸結出「T/V」使用的兩大原則:權力位階(power)以及親近平等(solidarity)。若關係重點放在權力位階的上下之分,則用「V」;若關係重點放在親近平等上,則用「T」。
我們也可進一步參考社會語言學家黛柏拉.泰南(Deborah Tannen)一九九三年針對權力位階和親疏遠近的研究。她提到,這權力位階跟親近度這兩個面向,並不是整合、一致的。若將這樣的架構套用到親疏尊卑人稱代名詞的使用上,我們可以便可以更加具體地認識「T/V」的使用對應到權力位階與親疏遠近兩個軸線上的差異。
若我得稱呼一名比我位階高,關係又疏遠的人,例如不熟的長輩,或是關係並不親近的長官,用「V」(中文的「您」)是個不會錯的選擇。這個例子就屬於圖1的第一象限。若我得稱呼一個位階低於我,關係又親密的人,例如自己的弟弟妹妹,或者關係很好的下屬,用「T」(中文的「你」)也是個不會錯的選擇,此例則為圖1的第三象限。
但是,稱呼選擇的問題常常出現在第二跟第四象限。如果是位階高、但很親近的人呢?譬如熟識的上司、很親近的長輩,到底是要用「V」展現尊敬,還是「T」表達親近?如果是位階較低,但關係很疏遠的人,譬如沒太多互動的同學或同事,是要用「V」表達禮貌,還是「T」表示友善呢?選錯了,會不會變成表錯情,拿自己的熱臉貼別人的冷屁股?或者讓別人誤會自己很冷淡,其實只是想要有禮貌?
小小的一個「T/V」的選擇,其實藏著大大的不易啊!
稱呼背後的心理變化
中文裡還有一個能夠規避使用「你」或是「您」的方式,就是直接用對方的稱謂、頭銜,或名字代替「你/您」。舉例來說,若是不確定用「你/您覺得這樣做好嗎?」可以替換為「校長/總經理/老師/舅舅/小明覺得這樣做好嗎?」雖然這樣看似解決了使用「你」、「您」的兩難,不過實際上在選擇對他人的稱呼時,仍可能要跨過一些心理上的門檻。
在臺灣尊師重道的氛圍下長大的我,在大學時和教授互動總是恭恭敬敬。因此,研究所赴美讀書時,對於同學們直呼幾位作風親民的教授姓名(例如「Lisa」、「Keith」、「Richard」等),一開始頗不習慣。即便覺得自己這樣好像顯得很拘謹、老派,還是習慣必恭必敬地用「Dr. Green」、「Dr. Walters」這樣頭銜加姓氏的方式才說得出口。足足過了一、兩年以後,跟教授都慢慢熟悉了,我才開始有辦法用名字直呼一位我很喜歡且尊敬的年輕女教授,後來也慢慢可以用名字稱呼其他關係比較親近的老師。不過是一個稱謂上的選擇,「Lisa」這個名字,在語言上只是兩個音節的長度,但卻花了我一、兩年的時間才能順利發出。因為稱呼承載的是,在權力位階以及親近平等兩相考量下,折衷出來的心理上和互動上的距離。
近年熱播的日劇《月薪嬌妻》第二集裡,認識不久就決定契約結婚的津崎平匡和森山美栗(又譯為「森山實栗」),在介紹彼此家人見面時,被美栗的小阿姨發現他們以姓氏(津崎和森山)相稱。為了不讓家人對他們的關係產生懷疑,兩人緊急開始練習以名字(平匡和美栗)相稱,但是這個突然的轉換讓兩人都感到無比尷尬,最後決定在名字後還是加上「san」(先生/小姐)這個敬語,才比較說得出口。這正是另一個稱呼承載著關係重量的例子。
再以賣座科幻電影《星際效應》(編按:港譯《星際啟示錄》)為例,片中有一幕短暫卻關鍵的場面:前往外太空為人類尋找新棲地的永恆號太空人之一,生物學博士愛蜜利亞.布蘭特,向太空船駕駛庫柏說明,太空總署之前派出太空人進行探索任務,已有三位太空人回傳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的訊息。此時,庫柏察覺到,布蘭特對其中一位先遣太空人沃夫.愛德蒙斯(Wolf Edmunds)帶有特別的感情。究竟庫柏如何在這個短暫的對話裡察覺出這件事?這在網路上引起了不少粉絲討論。其中的說法是:在太空總署裡,大家多半以姓氏互稱以示專業,但當庫柏問道「Tell me about Edmunds.」(告訴我關於愛德蒙斯的事),布蘭特的回答是「Wolf is a particle physicist.」(沃夫是個材料物理學家)。在多半使用姓氏相稱的工作氛圍下,布蘭特卻用名字「Wolf」(沃夫)稱呼了這位太空人,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才引起庫柏的懷疑吧。
(本文獲麥田授權轉載,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