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海藝術節2023|今年加入滘西洲糧船灣 全新作品散落四個島嶼
【藝術節/跳島/西貢】西貢區島嶼眾多,其中一些大眾較少有機會到訪,但這次或許就可以趁「西貢海藝術節」前往遊玩。藝術節今年來到第二屆,不僅包含上年已有鹽田梓和橋咀島,更加入滘西洲以及糧船灣兩個島嶼,十八件作品散落於各島不同角落,讓港人在香港便能體驗跳島藝術遊。
在去年作品中,鹽田梓和橋咀洲八件作品被保留並經過演化,將會以不同方式呈現;其餘十件作品則為全新創作,靈感來源西貢個島所蒐集對話、故事和素材。這次我們在每個島嶼選出一件作品重點介紹,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到現場感受環島藝術氣氛。
滘西洲
作品名稱:帆
藝術家:林嘉裕
滘西洲是西貢最大島嶼,南端是一條漁村——滘西村。 該村以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三日舉行的洪聖爺誕而聞名。《帆》為滘西洲一組大型竹編藝術裝置,狀似三張舊式船帆,描述了滘西洲村民兒時漁民生活。三張船帆各有稱呼,分別是頭帆、大帆和三帆,呈現出三種狀態變化,同時展現香港傳統竹編技藝。
糧船灣
作品名稱:陸(六)分之一
藝術家:鄒森然、姚文妃
糧船灣從前是船隻避風海灣,地如其名,讓船隻補充水和「糧」食。糧船灣有四條村落,分別是客家村東丫、北丫、白腊,以及漁村沙橋,內灣亦聚居了一個漁民社區。糧船灣天后宮值理會在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慶祝天后誕,是全港唯一在雙數年舉行海上巡遊的天后誕,被列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糧船灣最爲人熟識便是超級火山爆發後自然形成六角形岩柱,和水陸居民皆供奉之天后廟。《陸(六)分之一》以六角形岩柱形狀為基礎,部分柱面用代表天后廟的顏色繩表現六角形岩柱獨有豎線型態,部分柱面像鏡子一樣反射島上自然生態,希望人們先看到糧船灣浩瀚的景觀,再近距離感受六角形岩柱和北丫客家村民故事。
鹽田梓
作品名稱:璃 · 島
藝術家:陳俊宇、葉希芃、黃鋈暉
鹽田梓始於數個世紀前客家陳氏夫婦從深圳遷來,此後家族成員便在村中住下來,以製鹽、捕魚為生,最繁盛時有200餘人。1864 年,意大利神父(Fr. S. Volonteri)和柯神父(Fr. G. Origo)來到鹽田梓宣講天主教教義。十年後,所有島民都受洗,並捐贈了一大片空地給天主教會在村裡建造教堂和學校,聖若瑟也被封為鹽田梓守護聖人。製鹽歷史、 客家文化加上天主教信仰,形成了鹽田梓獨一無二風貌。
《璃 · 島》創作靈感來自於鹽田梓自然和地理環境、文化脈絡、造鹽的歷史、村民回流重建社區故事,藝術家創建了一個小型浮動公共「島」,供村民和旅客聚集。裝置構造元件由「六角形」和「立方體」結合而成,形態與鹽田梓的地貌遙相呼應。
橋咀洲
作品名稱:日光下的月影
藝術家:Breakthrough Art Studio
橋咀洲距離西貢市中心15分鐘船程,曾為一直徑18公里超級活火山口邊緣,地殼變動、火山爆發後,火山灰和岩屑沉積風化,終形成今天的橋咀洲。狹長而多斜壁,橋咀洲因平地小而不適合耕種及居住,現今橋咀洲之所以能打出個「名堂」,其一為因應潮汐漲退出現連島沙洲,其二為因外貌神似而得名之菠蘿包石。
這次介紹之橋咀洲作品去年亦有展出,遊人在登島過程中,可以從不同角度可觀賞到竹籐藝術裝置中不同形態月亮,由新月漸至滿月,借月亮變化,比喻潮漲潮落。圍繞著月亮的十二個大大小小球體,就如古代計時儀器⸺日晷,以影子來推斷時間,亦如中國傳統曆法紀年中的十二地支。
除了可以隨自己節奏遊覽各島,主辦單位亦舉辦超過 400 場不同主題的免費導賞團,深入講述島嶼故事,更有多場工作坊、表演、體驗、講座等免費公眾活動,有興趣讀者不妨到官網了解更多。
【活動詳情】
名稱:西貢海藝術節
日期:即日至2024 年1月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