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砵蘭街・序】年輕人眼中的香港Brooklyn 讓砵蘭街混亂下去

撰文:陳盈瀛
出版:更新:
攝影:楊晴

我們都熟悉砵蘭街。

那片總是頭頂壓着霓虹燈的街區,曾經繁榮一時的聲色犬馬之地,在外國人眼中最龍蛇混雜的小江湖。這都是砵蘭街,只是如今經已老了。

當近年香港多個老區都面臨轉型,在新舊交替間發展出不同的「微型社區」,無論是發展商、小店、住客,以致一般人,都在努力發掘老區的剩餘價值,甚或獨有價值。就如觀塘、新蒲崗、深水埗、黃竹坑、西營盤、堅尼地城,都相繼被注入新的空間用途來重建城市的秩序與面貌,砵蘭街又何以能夠獨善其身?

如今走過砵蘭街,老店猶在,亦已不在。未至於人面全非,卻早也默默地起着變化。

一道「新浪漫」霓虹燈牌,彷彿標示起屬於砵蘭街的「新浪漫」已不再專屬於色慾。

那亦可以是一種在地時尚。

攝影:楊晴

一條街,看不盡的世界

「有外國朋友說過,砵蘭街就像紐約的Brooklyn。」Charlie說,她在半年前來到砵蘭街這邊開咖啡店。她的說話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去重新探索這個地區。

就如Brooklyn,砵蘭街雖然混雜,卻獨有自己的秩序和氣息。砵蘭街全長1.5公里,由旺角界限街,經過太子,一直延伸至油麻地。如果曾經完整地走過一次,你會發現砵蘭街要比你所想的還要「複雜」。靠近界限街的一段,因鄰近從前是殯儀業集中地的碧街,現時還可以找到不少長生店、道堂、雜貨舖、藥材舖、舊書舖、燒味舖。而我們印象中的砵蘭街,大概都在亞皆老街那一邊。因為當年是華洋雜處之地,由最初的酒辦店、洋服店、餐館,發展出戲院、唱片店,還有麻雀館、時鐘酒店、夜總會等娛樂事業。一條砵蘭街,不止存在着日夜兩個世界。

攝影:吳鍾坤

因為租金離開,因為租金回來

其實十多年前,砵蘭街已經歷過一次變天。2005年朗豪坊開幕,作為亞皆老街/上海街的重建項目,一拆就拆掉了180萬平方呎的舊住宅用地,吞併了七條街。人流多了,地價貴了,鄰近的砵蘭街當然首當其衝,淘汰了一批老店。但更加諷刺的是,砵蘭街近年的改變也是因為租金。「對比外面,這裏的租金還是相對便宜。」Charlie說。尤其對於一眾創意工業來說,回報緩慢,租金從來是最大的誘因,於是近年又吸引了好些人的視線。

攝影:楊晴

珍惜老區,低調融入

對於年輕人來說,老區的魅力不純粹來自於「老」,而是他們可以在原本就多元豐富的環境下,去做些自己認為有意思的事。所以他們並不急於改變這裏,而是採取低調融入的方式,「去做些有趣一點,但知道難以賺大錢的事;或者也會令這個地方多點活力。」放眼看去,砵蘭街的改變也許不起眼,一段路上,五金舖、車房、洗衣店、食店、雜貨店現時仍舊並存,沒有發現新掛起的巨型霓虹招牌,但老店中間會突然冒出一間氣氛迴異的餐廳、畫廊,或工作室,讓你識意識到情況正在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足以令人對老區重燃興趣。

其實,我們樂於看見老區改變。但在改變當中,我們希望看見更多對環境、人文的回應,還有呼應老區面貌的創意出現。接着,我們將先介紹一系列進駐砵蘭街的創意單位,從他們的視覺,重新了解砵蘭街,作為【重塑砵蘭街】系列的第一篇章。請留意明天的後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