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以希望為主題的本地原創人物傳記舞台劇傑作|何故專欄
《豐子愷》是一部見證時代,借鏡歷史,展望未來,振奮人心,以「希望」為主題的本地原創人物傳記舞台劇傑作。
《豐子愷》是新域劇團「三十而立」的重要演出,既有國家情懷,亦有人文關懷,更有普世價值。新域劇團成立於1993年,2023年4月由盧偉力博士接棒出任藝術總監一職,承接劇團創辦人蔡鍚昌先生開拓「中國文化系列」,傾力製作出這部承先啟後的30週年誌慶演出。
《豐子愷》由盧偉力博士編劇和導演,張達明領銜主演,潘芳芳、倪秉郎、冼振東、江浩然、胡境陽等主演。張達明是本劇的焦點,他的豐子愷造型惟妙惟肖,形神兼備,然而,張達明於2011年不幸確診鼻咽癌,經過長達7年的抗癌期,病情雖然穩定了,卻有大量後遺症,包括講對白有困難。無可否認,張達明有部分對白的確講得不算清楚,卻是瑕不掩瑜,如果飾演青年豐子愷的黃靖濤也是這樣講說話,更可視為一種特色。
《豐子愷》透過通過漫畫家豐子愷的青年、中年、晚年三段不同人生歷程,平實地呈現其善美高格、德藝有情的一生。豐子愷(張達明 飾)青年時追隨李叔同(倪秉郎 飾)、夏丐尊(冼振東 飾)等良師益友確立藝術教育的信念將貫串全劇,抗日戰爭時帶着妻子(潘芳芳 飾)、親姐豐滿(江浩然 飾)和多名子女一起走難的日子,晚年遇上文化大革命時受到迫害的苦難日子,無論是順境逆境,豐子愷始終在不可知的苦難中守護善良童心。
《豐子愷》讓我們重新認識一位偉人豐子愷。豐子愷被譽為中國漫畫藝術的先驅,但原來除了是我熟識的漫畫家、書畫家、文學家、散文家,還是中國近代最重要的翻譯家之一,豐子愷一生翻譯的著作有三十多部,涉及文學、美術、音樂等領域,年輕時翻譯了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初戀》和《獵人筆記》,晚年完成了跟師長的約定,翻譯了日本古典名著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填補了日本古代文學名著翻譯的空白,可算是中國翻譯界的創舉!然而,豐子愷最厲害是他同時精通音樂,藝術理論著作除了《豐子愷美術講堂》,還有《豐子愷音樂講堂》,是一位多才多藝,造福後世,令人佩服的藝術家。
《豐子愷》的英文劇名非常有趣,竟然是「Feng Zi Kai - A Chinese Father」。盧偉力博士以「中國父親」為英文副題,嘗試向觀眾傳達豐子愷在藝術家以外的另一面,讓大家明白為什麼豐子愷的作品總是充滿童真,因為他不只是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更是一個好父親,或許,正因為他是一個好父親,他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藝術家,以及好老師!《豐子愷》的另一個重點,正是闡釋了教育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
《豐子愷》的故事由文化大革命開始,豐子愷在批「黑畫」運動期間,背著莫須有的罪名,遭受批鬥和迫害,蒙受了極大屈辱,更被迫跟子女分離,情況比日軍侵華時更惡劣,故此有「每一個晚上,都可能是最後一個晚上!每一個清晨,都可能是最後一個清晨!」的覺悟。在10月1日晚上看到這一幕,別有一番體會和共鳴。
(專欄「何故火鍋館」每月刊出,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何故,內向、憂鬱而文靜的作家,已推出超過 20 本小說。從電影和打邊爐領悟人生道理。
更多電影評論文章,可參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