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Kensa Hung以昆蟲屍體入畫 重新審視最「難搞」都市物種

撰文:梁嘉欣
出版:更新:

【專訪/展覽】在都市生活,要如何與其他生物共處一直是棘手話題,尤其是對於隨處可見的昆蟲。我們面對昆蟲多有一種敵對態度,常說要「消滅」昆蟲,要進行「驅趕」,但有沒有想過昆蟲也可以入畫?

藝術家Kensa Hung(洪忠傑)就在畫布上用一種吸引昆蟲物料,在不同動物特寫身上引來昆蟲,把這個物種重新帶到大家眼前。

「都市物種」展覽現場圖(攝:余俊亮)

系列共有七件作品,一同在「都市物種」展覽中展出,特別的是,不同尋常藝術展覽,這個展只在夜間舉行。而對於Kensa來說,夜間出沒之「都市物種」便是昆蟲:「我家住觀塘區,最常留意到夜晚不同昆蟲被燈光吸引時姿態。家裡種了不少植物,所以夜晚會特意開燈照這些植物,很多昆蟲就被吸引到我家來。什麼品種都有,甚至一些你覺得不應該在市區出現的昆蟲也會看得到。我一般會準備一種蒼蠅貼,黃色帶黏性,專門來黏這些蚊蟲。」

藝術家Kensa Hung(攝:余俊亮)

另一個靈感來源,則是來自他工作室的滅蚊燈:「這些燈會發出紫色燈光,吸引昆蟲主動靠近。雖說名字是『滅蚊』,但實際上亦有飛蛾等其他物種被吸引,我會專門去觀察收集了什麼昆蟲,然後把其中一些昆蟲屍體帶回家收藏。」當展覽主題出現,首先想起是紫色滅蚊燈與黃色蒼蠅貼,於是演變成這次作品主要色調。

靠與「清潔姐姐」交情完成畫作

Kensa不僅在作品上畫上昆蟲,其中《蝠鼠》以及《家燕》兩幅作品上更是用真實昆蟲入畫:「我最初是像貼金箔一樣,將蒼蠅貼貼在畫布上嘗試作畫,但並不成功。後來我們找到一種噴霧狀蒼蠅膠,這些液體有黏性、帶輕微香氣,任何東西噴上去都能吸引昆蟲。現在這兩幅畫上應該還帶有一些黏性,隨著時間流逝便會逐漸消退。」

Kensa Hung作品《家燕》(圖片來源:MUSTHAVEKEYS)

說起創作過程,他打趣說完全是靠自己和「清潔姐姐」多年交情。由於在市區生活,擔心吸引不到很多昆蟲,於是他打起家樓下垃圾站主意:「我經常會到家附近垃圾站取一些廢棄用品回家,一來二往就和那邊的『清潔姐姐』熟絡起來。跟她商量後,便把畫放在她休息室裡,我還千叮萬囑她千萬不能把這兩幅畫扔掉。大概是放了一個禮拜,也不知道她有沒有做一些手腳,另外放一些蟲上去,但我去拿的時候就是這樣了。」他本來構思畫面中沒有那麼多大顆蒼蠅,後來發現實在是收集了太多,不得不取出其中一些。

Kensa Hung作品《蝠鼠》(圖片來源:MUSTHAVEKEYS)

至於會選燕子和蝙蝠作為畫作描繪對象,則是因為夜晚的聯想:「黃昏是燕子出來覓食的時候,黎明則是蝙蝠出來捕食昆蟲之時刻,兩個物種吃同一種食物,身體狀態也很相像——可以快速飛翔,姿態優美,而且難以察覺。」兩幅作品帶有一定時效性,雖然昆蟲屍體暫時不會影響畫作,但若有其他昆蟲來吃牠們,就會將其分解,後續儲藏會需要其他處理。

描繪東平洲迎賓小狗「黃仔」

Kensa Hung作品《黃仔和牠的房客》(圖片來源:MUSTHAVEKEYS)

在Kensa這次展出作品中,最突出、也是最大幅便是《黃仔和牠的房客》。他當時從腐爛動物開始構思,很快想起自己以前在東平洲遇到過一隻叫「黃仔」的狗:「那隻狗全身都有不同程度腐爛,嘴邊有很大一顆瘤,像水囊一樣掛在身上。但同時他性格又很『High』,下船時他會跑來迎接你,如果是為了遠足而來,牠甚至會走在你前面全程為你帶路,再送你回程走,當成是陪牠玩上一整天。牠很臭,身上有蛆,但性格開朗得不得了。這幅畫便是以牠為原型,概念是通體腐爛但過得還蠻開心的狗。」

這次展出作品互相有一定關聯性,譬如放在地上之《野鴿》是基對「黃仔」的聯想,當時他思考:黃仔身上昆蟲究竟從何而來?至於角落放置畫了蜘蛛網《牆角》則是想到動物腐爛後,會是什麼動物將吸引來的蚊蟲吃掉,可以說是一個迷你生態系統。《驅蚊草及其蟲害》放置在前方,描繪驅蚊草和滅蚊燈;至於另一幅《麻石》,則是取材展館對面一整面石牆,上面點綴幾乎「隱身」之壁虎,同樣與昆蟲相關。

這次「都市物種」展覽分為兩部份,Kensa作品會在第一部分「欲望」展出,同場亦有Michael Whittle和袁進𡛕作品,展期將到9月16日;而第二部分主題為「殘像」,主要探索「地方」特性與個人身份記憶情感聯繫,會在9月20日開始。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抓緊機會,在展期結束前近距離觀賞作品。

【展覽地圖】

【展覽詳情】
名稱:都市物種
地點:中環贊善里7A號地下
日期:「欲望」即日至9月16日|「殘像」9月20日至10月15日
時間:19:00 -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