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學130年】白袍後面有血肉 攝影師細看醫生柔情一面
平日從媒體上所見的醫生,總是處於各種新聞中。他們的工作,令生離死別常伴他們左右,但身為專業人士,他們又要在鏡頭前壓抑個人的情緒。
以香港大學醫學院前身的香港華人西醫書院1887年成立作為起點,香港醫學發展已有130年。港大醫學院請來資深攝影師謝至德操刀,拍攝十多位醫生的生活面向,表現他們在專業背後的柔情一面。
家人患病經歷 令攝影師想呈現醫生人性一面
「我爸爸曾經患病,我有一年半時間經常進出醫院。病是很大的折磨,醫生經常要面對病人,看見家人相擁哭泣,這對一個醫生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謝至德有超過十年新聞攝影的經驗,回想起家人患病經歷,總令他感慨嘆氣。港大醫學院請他拍攝醫生,可謂一拍即合。
謝至德花近一年半拍攝十九位醫生及十位醫科生的生活照,包括袁國勇、梁智鴻、梁卓偉、盧寵茂、麥列菲菲等,讓觀眾認識醫生的另一面。「我們經常看見醫生穿着白袍,影像十分單一,我想呈現醫生人性化、生活化的一面。」謝至德說。
拍攝生活細節 讓「高高在上」的醫生回到地面
在拍攝前期,謝至德先與攝影對象訪談,了解他們的生活細節,最難忘的是前醫學院助理院長及現任衞生局副局長陳肇始。「我第一次訪問她,發覺她是個感性的人,她講起九十年代時如何辛苦地建立護士學院、奮鬥努力,便哭了出來。我很想舉機拍攝她哭泣,覺得那一刻很重要,我卻沒有這樣做。」謝至德沒有後悔錯失良機,認為那只是他們第一次見面,而陳肇始是親民的高官,他希望慢慢了解她的生活,之後拍攝了她品茶、探訪嬰兒的生活面貌。
攝影師還安排她坐在草地拍攝,謝至德佻皮地說:「因為這是堅不離地。她是位親民的教授,沒有架子,即使穿着短裙,也依然願意坐在草地上。」
雖然是醫學院的委託計劃,但謝至德亦很難約見有官職在身的醫生拍照,有時只能尾隨醫生的腳步,捕捉難得的神態。「袁國勇好忙,我只能跟在他後面影相,一日工作十二小時,連上Facebook的時間都沒有。」身為知名傳染病專家,袁國勇當年頂住壓力成功尋找SARS的源頭,但平時多讓人見到嚴肅一面的他,其實也有温情可愛的一面。謝至德發現袁國勇的桌上放有福爾摩斯的擺設,而兩個人物都有嚴謹處事的性格,謝至德拍攝時,對焦福爾摩斯擺設,卻將袁國勇認真工作的畫面作為背景;另外手術台下的袁國勇,也有與一般打工仔無異的一面,他每天都吃太太準備好的飯盒。
謝至德還拍攝了港大醫學院的現任院長梁卓偉。梁卓偉曾擔任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及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經常面對傳媒和公眾,每每發生醫療事故,必在電視上回答媒體提問,但除下白袍的他熱愛彈鋼琴,更是港大學生會管弦樂團的客席指揮,音樂成為他工餘解壓的方法。謝至德回憶,梁卓偉獲朋友邀請出席一個慈善機構舉辦的活動,他大方上台與學生一同jam歌,甚至自己搬櫈,沒有半點架子。
冷靜醫生並非看透生死 重傳承精神令人感動
「我不是要拍震撼性、慘痛、很有動作的相,我只是想描繪細膩動人的時光。」謝至德希望選取特別角度拍攝,記錄觸動心弦的一刻,讓觀眾細緻地理解醫生的職業。像之前有位醫生自殺身亡,很多醫生在他的葬禮上哭泣,麥列菲菲與陳肇始互相緊緊擁抱,謝至德看到這個畫面時,按下了快門。醫生們有着冷靜機智的性格,難免讓人有冷冰冰的感覺,謝至德的攝影作品卻訴說出醫生內心的難處,即使經歷無數次生離死別,但每個個體的離開亦能觸動他們的神經。
香港醫學發展130年,謝至德在拍攝過程中看到老一輩醫生對於傳承的重視——「即使再忙或年紀已達退休年齡,都喜歡與學生相處」。醫生帶領學生診症,耐心指正學生錯處,這樣的畫面讓謝至德深受感動,他說:「香港人太重視金錢,好少與人分享知識,而這班醫生視工作為嗜好,為的不只是金錢。」
「大醫逸照」攝影展
展期:即日至5月30日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0、L1畫廊(石硤尾白田街30號)
謝至德profile
於 80 年代開始學習攝影,90 年代初至 2006 年間從事攝影記者工作,期間屢獲奬項,並於 2005 年投入視覺藝術發展,2008 年成立失焦工作室。其早期作品以香港街頭和社會變遷為題材,曾經一段時間到中國的工廠探討勞工生活的狀況。多年創作後,作品由寫實變得有詩意,蘊含信仰和哲學的訊息,個人攝影集達十多本,作品曾於德國、美國、加拿大、日本、台灣及中國等地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