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fordable Art】藝術家李香蘭流動教室 上堂都可齋坐、瞓覺?

撰文:謝欣慧
出版:更新:

將貨櫃車改造成仿如太空探測車的「M+敢探號」自去年開出,載着藝術家遊走多個校園及「落區」,化身成「流動創作教室」。
倒見參加者有一半時間都在玩,在休息,說好的「教」呢?難道是「教壞細路」的「教」?今年被委約帶領學生體驗藝術創作過程的藝術家李香蘭便反問:「為什麼上課不可以有快樂的感覺呢?教學是否真的不容許有休息的出現?」

「M+敢探號」的外觀仿如一輛太空探測車。(M+ 博物館)

被委約「駐車」的藝術家不是來一來,教一教如此輕鬆,貨櫃車的設計、教學形式、教材亦是藝術家一手包辦。李香蘭不乏教學經驗,倒是不太習慣教中學生,「平時的學生都是五、六歲,天真可愛的小朋友。或許因為自己的中學生涯過得不快樂,因此有點抗拒教中學生,覺得中學生踏入青春期,有好多拉力,又不會妥協。」不過因緣際會,近年竟愈來愈多機會接觸到這些年紀的學生,「原來他們很可愛,有能力,亦有敢於挑戰的勇氣,而且好相信關係與未來,有好多盼望、朝氣。」

「M+敢探號」的對象主要為中學生,暫時已走入了33間學校。(M+ 博物館)
整個中學生涯中,沒有人教我去認識自己,關心自己。

請同學認識自己

一些不快的回憶,可以成為陰影,亦可成為養分,李香蘭選擇轉化中學不快的回憶為教學的參考書。她感嘆道:「大部分人的中學生涯都好累,不停地考試,沒一刻停下來,每天都想快點放學。為什麼上課不可以有快樂的感覺呢?教學又是否真的不容許有休息的出現?另外,最重要的是我整個中學生涯中,沒有人教我去認識自己,關心自己。究竟我有什麼優點、缺點,要面對什麼?我不是指要為此找出解決方案,但如果你不了解自己,很可能會做出錯誤決定,行錯的路。」

「M+敢探號」的內部設計,李香蘭以自身感受和故事為創作素材。豆袋、茶几和植物都令人感覺放鬆舒適。(M+ 博物館)
我好怕蛇,但我卻做了一條16米的巨蛇圍繞著車。為什麼?

天下無雙的自己

李香蘭將貨櫃車的外殼改裝成鄉村的牆壁般,內部設計則有如座落在城市的綠洲,並將作品名為《天下無雙》,就是想帶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訊息。她由自身出發,回顧自己的經歷,以自己人生覺得重要的東西放入設計中,例如代表了快樂的狗,因為狗帶給她很多歡樂;戴草帽穿水鞋的耕田貓,其實是馬屎埔農場的貓仙人,希望帶出香港的農村故事;還有令她恐懼的蛇,「我好怕蛇,但我卻做了一條16米的巨蛇圍繞著車,並可以將它切開一件件,甚至能看到入面的肉。為什麼?我住在鄉村,發現愈怕蛇卻愈會遇見牠,於是思考自己該要如何面對這些恐懼?」

巨蛇雖然恐怖,放置空地上,便成了參加者的座椅,逼使你去親近牠。(西九文化區M+ 博物館)

雖然很怕蛇,但回望過去發現蛇帶給她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有一次差點被蛇咬,我的狗奮身救了我,令我真正了解到牠有多愛自己。又有一次我與警察一起捕蛇,足足等了四小時,在等候過程中,我為警察畫肖像,又介紹書給他們看,最後竟成為了朋友。蛇帶給我很多意想不到的經歷,所以我想跟學生分享,遇上一些事情,唔好驚住先,它可能會帶來令你意想不到的經歷,不要將當下想得太差。尤其現時有很多學童自殺個案,我很希望藝術可以幫他們一把。」

藝術創作,不限年齡,沒有界限。(M+ 博物館)
學生上到來問是否可以「齋坐」,什麼都不做?我答他們,沒錯,真的可以什麼都不用做。

車上又放了很多植物、豆袋及茶几,一來想營造舒適感覺,二來想告訴學生做任何事都不要忘掉休息,而且休息不用偷偷摸摸,「學生上到來問是否可以齋坐,什麼都不用做?我答,沒錯,真的可以什麼都不用做。其實,休息是值得的,不需內疚、自責,這反而可令你有更好的表現。」

飲杯茶,一起放鬆一下吧!(M+ 博物館)
「天下無雙生命棋」(M+ 博物館)

除了車的設計,李香蘭又特意設計出一個棋盤遊戲,名為「天下無雙生命棋」,同樣有蛇、貓、狗和狗屎等,每一件代表了人生的快樂、恐懼、討厭的東西和休息的方法等,學生抽中哪一格,便要分享自己相應的故事,然後左邊的同學要為右邊的同事畫下他分享的東西,最後送給這位同學。「同學見到我的畫會很放鬆,因為他們會明白這個遊戲的重點是聽別人的話,而非為了想貼堂而畫一幅很漂亮的畫。」雖然設計沒有嶄新的東西,但每個細節都經過深思熟慮,「每個細節都要考慮能帶出什麼訊息,不可浪費。」

同學們以畫筆記錄別人的故事,美與醜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學會用心聆聽。(西九文化區M+ 博物館)
原來教學可以有玩,甚至是歎的成分出現。

這是一場實驗

與其形容「M+ 敢探號」是個教室,不如說是一場關於藝術的實驗,亦是藝術家李香蘭對自身的一場實驗。「原來教學可以有玩,甚至是歎的成分出現。」這是李香蘭對M+敢探號的小小總結。最初擔心設計出的東西學生不喜歡怎辦?怎料結果比她預期中的還要好,學生享受空間,享受遊戲,甚至有學生跟她說:「多謝你啟發到我很多。」一句簡單的已令她開心不已,亦令她了解到視覺藝術學科的「空間」,「暫時回望整個計劃,沒有遇到一個問題學生,只是他找不到方法。視藝科沒有標準答案,因此它有空間接納不同特質的人。」

齋坐沒問題,睡覺亦是。(M+ 博物館)

希望學生認識自己的同時,李香蘭亦不斷發掘自己的故事及獲得啟發。喜歡訪問陌生人然後送他一副肖像的李香蘭,與學生走入社區,請他們一起這樣做,她從沒想到原來自己有能力可以帶動到其他人一起,以藝術去關心別人:「這是我第一次要求學生這樣做。我覺得好驚訝,幾乎所有同學都送得出畫,送不出的都是因為未畫完,被畫者經已走了。收畫者都好開心,尤其是一班被忽略的人,例如老人家,因為有人陪他們聊天,關心他們。以往只有我自己一個做,現時可以激發到更多人跟我一起做,關心其他人,我覺得意義變得更大。」她又建議學生不要完了Project便算,而是隨身帶著畫簿、畫筆,透過畫畫關心其他人或認識新朋友。

每一次出M+敢探號都有不同故事,不同體驗。(西九文化區M+ 博物館)

M+敢探號下一站是Affordable Art Fair,對象以公眾為主。縱然教學形式相同,但每次場地不同,李香蘭都有不同的教學體驗,她分享一次難忘經歷:「有次到公園遇上傾盆大雨,我們站在亭內避雨,仿如觀看著水舞間的表演,當時正苦惱該如何應對時,有另一班人跑過來一起避雨,我們便立刻衝去畫他們,令本來狼狽又沉悶的時刻,頓然變得有趣。」

每一次出敢探號都有不同的體驗,不同的故事,這些都會成為我創作的素材。

影響未來創作

這場「實驗」走了大半,未知能否為教育和社區能帶來什麼驚天動地的變化,但可以肯定的,是為李香蘭未來的創作帶來一定的影響。「在這裏發掘到自己很多人生的故事,不斷反思、整合,自己經歷過的一切如何成就現在的我呢?當思考得清清楚楚,剖析多一點,看看有否機會結集成一本關於教學的書或創作。」

車上貼滿學生的作品,是展覽部分之一。(M+ 博物館)

 

李香蘭(潘思穎攝)

李香蘭
香港繪本作家,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和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主修藝術設計及電影。2009年圖文繪本《上‧下禾輋》,記述了老鄉村的美麗與哀愁,尋訪香港平民足跡故事。2012年結集出版《尋人啟事上‧下冊》,記載和分享人最珍貴的獨特性。李香蘭曾在香港、中國、台灣和法國等地方舉辦展覽,2016 年成立「李香蘭生活研究房」,積極於藝術教育工作,提倡學生透過寫生認識世界,以繪畫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M+敢探號 流動創作教室》到訪社區詳情
5月19日至21日:Affordable Art Fair
5月28日:香港文化中心
6月30日:香港文化中心
費用:免費
網址:www.westkowloon.hk/tc/mplusrover
查詢:2200 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