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爭議|博物館館藏歸還潮 遊客參觀是助紂為虐擁護殖民主義?
博物館一直以來都是歐美國家主要旅遊景點,單是法國羅浮宮和英國大英博物館,每年就吸引數以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為了觀賞人類歷史中的偉大成就。
不過,近年各界對不少博物館展品獲得來源有所質疑,呼籲將非法獲取的館藏歸還的聲音更是愈趨強烈。作為觀眾,我們去參觀展品盜竊得來的博物館有沒有道德責任?應否被譴責?
近來,博物館和收藏家將收藏歸還給原擁有人的事件不絕於耳。隨著社會風氣和國家之間對昔日歷史的檢討,大家也關注起藝術作品歷史中,有沒有不公義、違反道德的事件存在,當中現時各博物館館藏來源則牽涉最多的爭議。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是目前世界上擁有最多館藏的博物館,幾乎可以在這裡了解到人類文化發展中的全部歷史。可是,博物館800萬件珍藏當中有數不盡的展品獲取途徑受到很多批評。英國上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在全球不同地方實行殖民統治,很多地方的歷史文物和珍貴藝術都在那時候被「日不落帝國」掠奪並據為己有。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大英博物館內古埃及文明展藏比起埃及當地金字塔裡還要多、還要齊全,多年來已引來外界,甚至埃及政府強烈抗議,令兩國關係惡化。
在二次大戰期間,因德國納粹統治下被掠奪或非法轉讓的藝術作品又是另一個熱門道德爭議議題。納粹時期,有不少藝術作品不是被納粹黨搶劫而去,就是因受到政治壓力,在不完全自願的情況下出售以求保命。這導致今天有不少聲稱是藝術品的原擁有者都出來聲討和進行法律訴訟,要求將作品重新歸還。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的《戴帽女子》(The Black Feather Hat)和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的《Beaching A Boat, Brighton》是當中的成功例子,作品持有人的後代以作品在納粹時期被搶奪或轉售為由,要求博物館歸還以不正當途徑獲取藝術作品。最近,連梵高名作《向日葵》也捲入了歸還風波,作品有機會從此絕跡於大眾眼前。
不過,其實擁有權糢糊不清、在介符合法與非法之間購得的藝術品仍佔多數。博物館是否有責任歸還作品,由於篇幅所限在此暫不討論,但另一邊廂,有不少聲音認為遊客選擇前往有爭議的博物館欣賞可能是非法得來的展品,是一個有違道德的選擇,這種不作為暗地裡助長了博物館的不道德行為,給予他們錯覺以為這是被容忍及受支持的作風,加強了博物館不歸還藝術品的理由和取態。
討論道德議題時,我們需要先界定清楚不同的況和概念,才能夠避免在字眼上或定義上爭論,忽略了真正需要討論的議題。判斷一件事是否合乎道德可分為我們道德上有沒有理由去做,或道德上有沒有責任去做兩種。有道德理由做的事我們應該鼓勵所有人去做,這行為應該在道德上被讚揚;相反有道德責任要做的事,若被忽視則就應該在道德上被責備,因為這屬於不道德行為。回到旅客參觀博物館的道德爭議,旅客因為意識到博物館展品是用有爭議的方式獲取,故杯葛博物館或國家從前的行為,應該被視為一個道德理由。旅客參觀與否與博物館是否歸還的取態未必有直接影響關係,有如此道德視角主動採取行動應該在道德上被讚揚,但不採取任何行動道德上也是被容許,因為這顯然對沒有牽涉在作品擁有權的第三者來說有點要求過高,情況就如推行環保,有意識在生活上更加環保固然在道德上應該被讚揚,對於不太環保的人來說應該是鼓勵他們環保,而不是譴責他們不環保。
若旅客到訪博物館這件事上的確有道德責任,從實際角度而言杯葛博物館也未必是有效方法。在上述這種道德標準下,現時我們日常的能源使用、飲食習慣也可能成為不道德行為。對比起杯葛和遮蔽,教育可能是更有效的方法來達致理想的道德社會。現時已有不少博物館,除了講述展品的故事外,還會在查證珍藏來歷後,在展出時加述它們被盜或被轉售的故事,例如早前柏林博物館展示昔日尼日利亞西南部貝寧王國皇宮的青銅器時,加上英國軍隊洗劫貝寧城所獲得文物的經過。博物館展示英國士兵在成堆戰利品上擺出勝利姿勢的相片,希望教育參觀者正確歷史,讓大眾對從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影響有更多了解,顯然比起直斥他們是舊殖民主義支持者來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