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藝術家反思阿Q精神 批判精神勝利法背後的社會分配不公義
【展覽】魯迅的《阿Q正傳》是近代中國文學經典,當中主角阿Q延伸出的「阿Q精神」更是家喻戶曉,成為日後嘲諷他人的專有名詞。可是,魯迅筆下的阿Q,及其阿Q精神,又有沒有可能有另外一種文本描述之外的聯想呢?
本地年輕藝術家陳浩泓舉辦首個個人展覽,透過一系列的影像和裝置創作,重新思索魯迅批判的阿Q精神背後與社會體制和文化風俗的關係。嘗試從當代社會現況重新理解阿Q這個小人物於大社會的困境和他所受到的壓迫,拓闊阿Q精神於現代的文化意涵,引發觀眾反思。
「阿Q精神」一直用於批判並嘲諷一些人為了舒解自己失敗,不惜扭曲事非來達至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辛亥革命後,魯迅藉阿Q這個滑稽可笑的角色影射當時思想和心靈上仍未解放的中國人,批判他們的劣根性。然而,我們除了可以平面地理解阿Q這個人物,我們是否還可以嘗試理解阿Q這個角色背後是如何被塑造、構成?假如以這個時代的眼睛再看阿Q精神,我們又會有什麼體會?
對陳浩泓而言,阿Q並非一個純粹可笑的人物,他代表的阿Q精神更可以理解成在精神上對殘酷現實的一種抗衡。當我們去揶揄社會裡的阿Q們以折衷的自我安慰來合理化生活中的失敗和痛苦時,似乎忽略了社會體制對於人們的剝削和壓榨同樣是造成失敗的元兇,但卻只將失敗的責任放諸小人物上。處身於香港這個極端資本主義社會,大概我們都能夠理解付出往往無法與實際回報成正比的悲慘事實。不論是體制內抑或體制外,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猶如欺騙人們繼續努力勞動的糖衣陷阱,付出與回報的失衡由職場以至家庭的每個場域多不勝數。更為諷刺的是,猖獗的剝削與壓榨卻是維持資本社會和諧繁榮的本質。資源永遠有限,沒有被剝削的人,主流社會又如何擁有更多資源?無止境的剝削終究消磨掉人們的意志和精神,不跟從社會規範的人亦會逐漸被邊緣化,從這個角度我們便能夠容易地了解為何社會上有阿Q,因為他們唯有在精神上麻醉自我才可以在現實中勉強生存。
因此,陳浩泓認為阿Q這個角色其實帶有悲劇色彩,而我們或多或少都是阿Q。藝術家向來透過攝影洞察社會苦難和不公義,將影像轉化成發聲渠道,藉作品探討社會創傷、權力關係、體制和監視。展覽《阿Q不精神》(Ah Q Is Not Okay)正是藝術家以個人內心世界出發,想像社會中阿Q們所受的精神壓迫以及無力感,嘗試揭示社會面貌的複雜性。藝術家把展覽場地形塑成一個混亂且浮動不安的精神牢房,作品以影像,糅合日常生活尋常的現成物,探索物件能指與勞動之間的微妙關係。展品〈運作正常〉以錄像展示徒勞而機械化的重複性勞動;〈機器呢喃〉在感熱紙上打印影像與字句,記錄都市人精神耗盡後浮現的焦慮。〈求你看看我〉則是藝術家投射人們既封閉又渴望被人關心注視的複雜心境。
是次展覽,藝術家嘗試點出今天的「阿Q精神」是如何被資本社會和體制中的勞動與而被產生,而並非單純個人的自我安慰,期望觀眾注視並理解阿Q背後複雜的社會問題。
展覽地圖
展覽詳情
名稱:阿Q不精神 —— 陳浩泓個展
地點:光影作坊,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2-02
日期:即日至2月19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 11:00am-1:00pm|2:00pm-6:00pm;逢星期一休館(公眾假期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