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貝曼:造夢大師》道出創作人的苦與樂|何故專欄|何故火鍋館
《法貝曼:造夢大師》(The Fabelmans),匠心獨運,充滿餘韻,道出創作人的苦與樂,每一位仍在追夢的年輕人,都不可以錯過!
《法貝曼:造夢大師》是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的半自傳,改編自與美國猶太裔劇作家及編劇東尼庫許納(Tony Kushner)合作編寫的劇本,講述年輕的電影製片人森美法貝曼(Sammy Fabelman)的成長與投入電影界的歷程。這是一封史提芬史匹堡獻給電影的情書,也是一個勵志的成長故事。
《法貝曼:造夢大師》於多倫多國際電影節(TIFF)全球首映,獲得壓倒性好評,並且勇奪最高殊榮「觀眾票選大獎」(People's Choice Award)。《時代雜誌》於2007年讚譽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已經「從最具影響力的秋季電影節發展成為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節」,主因是「觀眾票選大獎」被視為奧斯卡金像獎的預演,過往許多得主如《綠簿旅友》(Green Book)、《浪跡天地》(Nomadland)、《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被奪走的12年》(12 Years a Slave)等,都能在奧斯卡再下一城,故此,《法貝曼:造夢大師》被點名盛讚將會強勢問鼎來屆奧斯卡。
《法貝曼:造夢大師》讓觀眾回到史匹堡成長的年代,少年森美受家人薰陶,愛上了電影藝術,由他以8mm菲林攝影機製作短片開始,遇上啟迪及協助他的良師益友,包括他的奇怪舅公,當然也有因為他是猶太人而歧視和欺負他的人,卻因此邂逅對他有興趣的女孩,在成功和挫折中,展開了屬於他的「造夢大師」旅程。
《法貝曼:造夢大師》裡少年森美的故事,啟發自史匹堡的個人經歷,包括他的父母在他19歲時離婚,離婚理由亦正如電影中情節,母親和父親的好友有婚外情。然而,史匹堡起初以為父母離婚是父親的責任,並且遷怒於他,影評人分析史匹堡的早期電影,從《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到《聖戰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都有「父親缺席」的現象,當中尤其以《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裡單親媽媽獨力照顧三個孩子的最為突出。直至史匹堡成為父親後,父子才冰釋前嫌,史匹堡父親透露當年離婚的真正原因,史匹堡後來執導的《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就是他對曾參與二次大戰的老兵父親的首次正面致敬。果然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史匹堡家族的真人真事,絕不遜色於他創作的任何故事。
《法貝曼:造夢大師》有一句重要台詞,就是森美母親對他說的「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電影的翻譯是「任何事,都是好事」,是否「好事」,實屬見人見智,但事情的發生總是有「原因」的,問題是我們能否接受這個「原因」,或是能否將這個「原因」變成我們夢想成真的推動力。
《法貝曼:造夢大師》沒有史匹堡拍攝代表作品的過程,也沒有大家熟悉的荷里活的巨星,但是由大衛連治(David Lynch)飾演對史匹堡影響深遠的著名大導演約翰福特(John Ford)壓軸登場,他對少年森美指導後,少年森美/史匹堡立即向觀眾示範學習到的「地平線」技巧,這記神來之筆,令人會心微笑。
(專欄「何故火鍋館」每月刊出,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何故,內向、憂鬱而文靜的作家,已推出超過 20 本小說。從電影和打邊爐領悟人生道理。
更多電影評論文章,可參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