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城西|翻開歷史的卷軸窺探西營盤變遷之貌|尋書筆錄
位於港島以西的西營盤,在舊區在地鐵通車後,城市面貌急速轉變。有多少人知道,這裡曾是英軍駐紮之地?營盤的英文名為Encampment,而昔日軍營的位置就處於薄扶林道香港大學山坡一帶,那裡曾築有砲台,有士兵駐紮。戰爭時期,西營盤又經歷過動盪歲月。如今歲月悠悠,在城西漫步,歷史痕跡可是遍藏於石牆與磚瓦的縫隙中。
文:葉秋弦|原題:漫步城西|翻開歷史的卷軸
建於1885年的高街精神病院(現為西營盤綜合社區中心),一瞥滿眼都是鮮明的巴洛克建築風格,石柱磚牆佈滿神秘色彩,傳說中這裡曾用作日軍刑場。而精神病院正前方的佐治五世公園,當年為了紀念佐治五世,公園外牆由香港生產的花崗岩石砌城,更謠傳在日治時期為亂葬崗之地。頭顱與足球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城西溯古》亦曾記載部分民間傳說。高街精神病院空置多年,不少年輕人勇闖入內尋幽探秘,更吸引電影《大迷信》來此地取景,都市傳說怎可缺少西營盤這一筆?
以上述及的只是西營盤高街上的其中一部分建築物。其實在精神病院側旁,也有一座建於1891年的紅磚拱廊建築物,整體感覺古樸雅然。它是前身為華人精神病院,在域多利精神病院成立前,專門收治華人病患者。「1891年11月,華人精神病院落成,毗鄰歐人精神病院,樓高兩層,以紅磚及花崗石砌成。院內設有4間日間病房,16間單人小室,可收容16位華籍病人。如病人急切診治需要,院方安排病人送往廣州惠愛醫院。」如今用途改為東邊街美沙酮診所,典雅建築保育下來,與高街精神病院的立面互相映照。
那是一個過去的時代,必須靠資料和想像填補的歷史版塊。漫步細看後才發現,一棟棟建築物所承載的過去,比我們想像中更豐富和深遠。
《城西溯古——西營盤的歷變》一書最吸引的,其中是第八章。內容看似平實,但作者特意將西營盤獨特的醫院建築群作了一次全面梳理,部分醫療設施保留下來,部分早已拆卸重建。其中殖民時期的國家醫院現已改為西營盤分科診所,全港首間華人婦產醫院(舊贊育醫院)原址在西邊街36號A,旁邊就是為治療鼠疫爆發的西約公立方便醫局(1908年),如今前者化身為西區社區中心,後者則在2005年讓路給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進駐,讓文化保育、歷史傳承的活動在社區延續下去。不說不知道,立於西約公立方便醫局側旁的小白屋,更是昔日的停屍間呢!至今保留下來,內裡雖已荒廢,但卻是談論鼠疫時,不可遺漏的一筆歷史。
舊物之痕,變遷被作者記錄於冊頁之間。或沉重或輕盈的歷史,我們仍可從不同地方遇見。
因其歷史悠久,這個地區自然發展出傳統舊行業。不知你聽過關興記嗎?它是一間堅守豆製產品四十年的老字號:「關興記屬於『老香港』的故事,初期在正街擺街檔售賣豆腐,幾經努力終於買了店舖營運。戰後關興記在西營盤大展拳腳,1948年,關興記在第二街的街舖設立豆腐和腐乳兩家工場,其產品更遠銷至東南亞,包裝紙更以觀音像作為註冊商標。1990年,關興記輾轉在第三街設舖開業至今。關太在19歲已協助丈夫打理關興記,閒時喜歡和街坊切磋廚藝。為了增加收入,便利坊眾,關興記兼營糧油調味品的零售。近年,西營盤新樓盤相繼落成,顧客群大多是以小型家庭為主,故豆豉、梅子等不同鹹料均以獨立小包出售。」(頁103)如果不是透過文字記錄下來,這些老店痕跡或有天會沒入城市的發展中,直至遺忘。
社區故事也即是人的故事。傳統米舖是西營盤常見的老店,例如德昌泰在西區紮根七十多年,一代傳一代,第二代老闆鄭先生在店內度過了半百人生的光陰,他自身也是西營盤的老街坊。老店最後選擇在西營盤變遷之際光榮結業,留下一個華麗轉身:「鄭先生在第三街開業時,訂造了一個米櫃,配有六個大米桶,用來放置不同產地和品質的白米。顧客可按喜好,把不同的食米混和更合乎個人的口味,俗稱為『溝米』。鄭先生為了照顧不同階層的需要,零售米舖會按不同價錢的米碎混雜起來售賣,這樣米的價錢就相對降低。從前,每家每戶訂單動輒過百斤,長期顧客還可以賒賬,這是老店獨有的人情味。除此以外,德昌泰更是街坊聚腳吹水的地方,這裏簡直是地區消息的集散地,無需消費,只要安坐德昌泰,就會收聽到西營盤區發生大小事。鐵路通車前,鄭先生趁着好價錢,立即答應賣舖。還記得結業前,鄭先生特意找來攝影師,在德昌泰門前拍攝家庭照,場面熱鬧兼溫馨。」(頁105)
我城故事豈止這些點滴?每次探索城市風景,有如剝開一層一層的洋蔥外衣,裡頭藏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或廣為人知的細節。《城西溯古》的作者紮根西營盤多年,梳理出從無到有的過百年的歷史變遷。繁忙生活中,不妨讓心靜下來,聆聽一下建築物、社區以至於人的故事。無論時光流轉多少年,我們仍能從歷史的卷軸中,探尋到香港往昔的歲月,以及窺探變遷之貌。隱藏在地表下的,浮動在地表上的,還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繼續發掘,認識與探索。
走一趟西營盤吧,帶上一本適合的書,或者,你的眼底會流瀉出不一樣的舊區風景。
新書推介
書名:《城西溯古——西營盤的歷變》
作者:黃競聰
出版日期:2022年7月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葉秋弦,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學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學士。中學時期開始創作及投稿,熱愛文學和閱讀,以散文書寫為主,文章見於《中學生文藝月刊》、《大頭菜文藝月刊》、《香港文學》等,著有《綠皮火車》(2021)。喜歡旅行,喜歡文字,總是做着不合時宜的事,譬如藏書,編書。曾任研究助理、文學雜誌編輯,現任出版社編輯。
(圖片由作者提供,題目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