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Basel路線】在藝術展中搜索不一樣的「日常」

撰文:麥婉婷
出版:更新:

說到底,藝術家都是人,他們都有日常生活,不少藝術家就將生活,甚至日用品融入創作之中。在芸芸價值連城的Art Basel會內就有非一般的日常生活用品的藝術品。
藝術家記下日常生活用品或以特有的工藝手法和材質去彷製一件藝術品,意義何在,又想表達什麼?

桌上的「現實」

純粹以噴墨打印的一張由著名攝影師Wolfgang Tillmans攝下的生活靜物照偌如傳單、海報般掛貼在牆上,是呼應大師追求的「生活感」?(麥婉婷攝)

「我的起始是希望攝下當代的畫面,記下能令人感知『現在』、『活着』是一個怎麼樣的感覺⋯⋯」著名攝影師Wolfgang Tillmans說。他除了攝下抽象的攝影實驗意像,捕捉日常生活也是他拍攝的主題。縱然作品一切的構圖也經過主觀的修飾,可是畫面的意涵仍是不變,說的是「現實」生活。

藝廊:Chantal Crousel
位置:1C05

婆婆的焦慮與幽默 「可碎式印刷物」

乍看會意為Kimiyo Mishima的《Newspaper P-9》只是將舊物綑綁,但實情是,那是一件陶瓷雕塑,暗中反思「資訊」在現今的意義。(由畫廊提供)

年屆85歲的三島喜美代為現代日本彫刻家,年青時以繪畫為主,後在1950 - 1960年代受多種西方藝術流派影響,如Abstract Expressionism、 Pop Art等,開始在創作中引入Collage、重覆意像拼貼等藝術技巧去創作「畫」作。在1971年,她便開始以陶瓷為創作媒介,製作「可碎式印刷物」,再透過絲網印刷技術,將雜誌、報紙、宣傳單印在陶瓷上,以表達她對資訊爆炸的現代社會的焦慮,有時她甚至覺得會被「資訊」淹沒。

《Newspaper P-9 》 繼承三島喜美代簽名式創作手法,展現了她對現代「資訊過載」的諷刺。不知道,買的人會否有勇氣打碎三島喜美代的「資訊」?

藝廊:Taka Ishii Gallery
位置:1D03

縫出來的纖細日常

以縫出「真實尺寸」空間震撼藝壇的韓藉藝術家Do ho Suh徐道濩,有多件作品在不同的畫廊出售,而同是以聚酯纖維縫製的「小」日常東西系列,更成為焦點。(麥婉婷攝)

Do Ho Suh(徐道濩)的作品並不只是追求美。

因曾遷往紐約又再定居於倫敦,離鄉別井的Do Ho Suh對「家」充滿感觸,後來他以布料縫製出五個近乎真實尺寸、又與他背景有關的場景——韓國的家、紐約的家、美術館、皇宮(現代美術館首爾館毗鄰景福宮,建造時發現部分皇宮遺址)和首爾城市景觀,表達內心的疑問,仍繼而因作品的多種隱喻和外觀懾服了藝壇。再者,那透明感極重的立體空間超越了一般人對空間的想像,更將平面的布料轉化成立體的介質。

縱然在Art Basel有限的場地體驗不了Do Ho Suh探討空間、歸屬、文化沖突等一系列的巨型裝置,但是他縫製家中的家具、日常生活場景的「死」物,卻再度換來跨越國界、文化等日常衝擊。料不到,當日常物件被淨化,彷如X Ray般骨骼盡現,平常彷似熟悉又實際陌生的物件可以那樣看,那樣美。

藝廊:Lehmann Maupin
位置:1C21

葉子的框:兩個世界會議

意想不到,《EEDDM VII (El Encuentro de Dos Mundos)》(兩個世界會議)不是只講自然。(麥婉婷攝)

為什麼要將葉子開洞?

「兩個世界會議」在歷史上的意思是美國被殖民化時期,當歐洲人帶入複雜多元的文化影響當地土著人民的「命名」事件。當時的交流,大多是圍繞自然的交流,而Vanderlei Lopes將7塊葉子並列,然後開出窗口,實是以視覺引導人連結葉子。

很抽像?當你意會到七塊葉子的長方形開口,又開始體會到牆上的白,為什麼不再填充內裡的畫面,在框內想像「會議」的內容?其實,觀察到刻意經營的長方形已掉入Vanderlei Lopes讓人「填滿」葉子的小把戲內。

藝廊:Athena Contemporânea 
位置:1C49

典形日常:讓想像妄想掠奪幻想

地上的香蕉,也是裝置的一部份?想讓人「吃」什麼?(麥婉婷攝)

黃博志已不是小男孩,《蛋白質男孩:場景二(讓想想成為妄想掠奪幻想)》並非源自他的意念,而且,竟然是來自他父親和Bruno Schulz的《鱷魚街》。

「我要竊取你腦中的幻覺!」

相信人們都需要另一個世界,而某些精神病特質可能是有益,甚至是求之不得。黃博志決意把心一橫拼湊父親口中毫無邏輯的話語與書本來回交錯的文字以「書寫」父親。精心設計的無聊生活場景,由菸草到蛋白質,說的也只是一場超脫生理渴求的靈魂治療。

藝廊:a.m. space
位置:1C48

男外女內 化妝箱的性別

Sylvie Fleury的《Vanity Case》雖鍍上陽剛味濃的鍍鉻青銅,可是卻仍然有「閃爍」奪目的高調。(由畫廊提供)

被喻為Pop Art代表的瑞士藝術家Sylvie Fleury,自90年代已在國際藝壇冒起。她的作品通常以裝置、雕塑、混合媒介去描繪對現代消費文化得規範或審美感觸。具體來說,她的作品議題涉及消費中牽涉的「社會性別」問題和消費者的拜物關係。

小化妝箱已是1998年的作品,以工業和陽剛味濃的鍍鉻青銅密封化妝箱,繼而將女性隱喻淹沒在一件Readymade內。

藝廊:Karma International
位置:3C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