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畫在英國|戰後英國後現代藝術家如何理解佛教?|展覽

撰文:梁嘉欣
出版:更新:

英國海濱小鎮聖艾夫斯(St. Ives)三面環海,風景醉人,但誰又能想到這座落在西方的小漁村,會誕生受東方佛教思潮影響的藝術作品呢?3812畫廊創辦人許劍龍初訪聖艾夫斯時,也抱有同樣疑問。後來他發現很多文獻都有提及聖艾夫斯藝術家受到的佛教薰陶,開始好奇東方思想對20世紀英國現代藝術有的影響,於是舉辦《放眼東方:聖艾夫斯藝術家與佛教》展覽,讓大眾了解更多關於英國現代藝術與東方文化的獨特聯繫。

+14

吹往聖艾夫斯的東方風潮

聖艾夫斯原是英國西南部康沃爾郡的一條小漁村,自1920年代起成為藝術聖地。戰後一些和平主義藝術家推崇全球化,從香港、俄羅斯、日本及英國等地慕名前往聖艾夫斯共同生活和創作。他們在聖艾夫斯接觸到佛教和其他東方思想,互相切磋,也互為影響。

許劍龍說:「東方講求圓融、和平的思想對他們(在聖艾夫斯生活的藝術家)有很大吸引力。」1953 年,二戰前居於日本的德國哲學家奧根.赫立格爾(Eugen Herrigel)所著的《箭術與禪心》( 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出版,其後在歐洲大受歡迎,為原著寫序的著名學者鈴木大拙則於1955年受到伯納德.利奇的邀請到聖艾夫斯演講。不同文化和創作媒介背景的藝術家在這種思潮下各自演繹他們對東方思想的看法,也經常同場展出,讓聖艾夫斯成為前衛藝術的實驗地,並孕育出具文化哲思的抽象藝術創作。

為英國當代藝術提供一塊缺失的拼圖

許劍龍希望透過搜集、整理相關資料,讓大家了解佛教思潮如何在聖艾夫斯萌芽,又如何影響後來英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展覽得到英國著名策展人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與巴斯霍本博物館(Holburne Museum, Bath)館長克里斯.史蒂芬斯(Chris Stephens)的支持,在學術研究部分提供協助,希望可以為英國當代藝術提供全新視野及切入點。

展覽集中在 1940 年後的英國現代藝術,但畫廊總監希望把1920年代開始相關的歷史發展介紹給大眾,所以也組成了寫書小組,對相關的課題和藝術家進行資料搜集及研究。許劍龍稱這個展覽稱為研究主導的展覽,會把研究成果出版成展覽場刊,和觀眾分享。

「英國當代藝術傾向自成一派,從今次展覽,我們可以看到它與世界思潮發展的關係。這個展覽對於所選的戰後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都非常仔細, 可能有助學者和策展人對這段時期的藝術研究。像個拼圖,對嗎?我們希望展覽能夠充當整個英國現當代藝術面貌的一塊拼圖,讓大家對全局有更準確的了解。」

+6

佛教哲思的間接呈現

他指聖艾夫斯藝術與佛教的關係,未必是直接的。其中很多圖案,例如圓形,雖然是佛教常見的,但藝術家沒有說明是直接的挪用,更多是思潮上的影響。這次參展藝術家大都有在各種文獻中提到自己受到這股思潮的影響,而各自怎樣演繹他們所理解的佛教,則有很大的彈性。許劍龍就分享了兩幅他最喜歡的作品,說明佛教思潮在作品上的呈現。

(圖片由受訪人提供)

Alan Davie 艾倫.戴維
Transformation of the Serpent No. 3, circa 1970
Oil on canvas (Diptych)
152.4 x 243.8cm

他指戴維將繪畫視為一種與信仰類似的儀式:從「清空心靈」開始,在舊報紙上隨意重複標記,直到他有了「充足的熱身」,放棄有意識控制的繪畫行為來達致全神貫注。大多數西方藝術家以實物的最終外觀來理解藝術,但對戴維來說,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傳達了超越物質」的程度。

他在1958 年寫道:「人們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藝術家與其材料或觀眾與景觀的分離性上。事實上,體驗必須是一體性的,沒有分離或任何形成中或已存在的活動意識。 」 戴維著迷於禪學,並效仿禪宗大師的「荒謬」指令,在50年代,他甚至在任教的利茲藝術學院指導他的學生「盡可能差劣地」作畫。

(圖片由受訪人提供)

Bryan Wynter 布萊恩.溫特
Firestreak I 火光 I, 1960
Oil on canvas, 142 x 111

許劍龍提及的另一位藝術家布萊恩. 溫特(Bryan Wynter)則受到 《箭術與禪心》很深的影響。溫特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曾撰寫夢境日記, 也曾接受榮格的分析(Jungian analysis),嘗試尋找進入精神狀態的方法,超越他的意識。溫特隨後繼續實驗藥物,尤其是麥斯卡林(Mescaline),這個行為乍看使人震驚,但如果從聖艾夫斯的角度出發,他的所作所為實質十分合理 ——他只是在探索佛教和迷幻的靈性之路。

在1950 年代,人們認為心理治療習慣和藥物與尋求佛教啟蒙類似,甚至可能交織在一起——美國詩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和蓋瑞.施耐德(Gary Snyder),以及生活於美國的英國作家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以小說《美麗新世界》而著名)一直從事佛教,並同時實驗藥物。而長期以來,赫胥黎對布萊恩.溫特來說都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於1954 年出版的非小說類書籍《眾妙之門》(The Doors of Perception)頌揚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各種途徑。

若說溫特的兩幅作品看起來像是「迷幻藝術(Trippy paintings)」,是因為它們是佛教思想和藥物相碰撞的畫作。而在六十年代時,當時居住在美國西海岸的鈴木大拙(D.T. Suzuki)也為「佛教和藥物(Buddhism and Drugs)」的專題討論會做出了貢獻。

許劍龍表示:「我們希望透過是次展覽彰顯抽象藝術中的靈性,並一探佛教玄思如何在聖艾夫斯啟蒙了一代戰後英國藝術家。」

【展覽地圖】

【展覽詳情】
名稱:放眼東方:聖艾夫斯藝術家與佛教
日期:2022 年 4 月 21 日至 5 月 31 日
時間: 星期一至五11- 7pm
地點:中環雲咸街40-44號雲咸商業中心26 樓 3812 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