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策展人讓藏品說話 神隱展覽背後的總設計師︱藝術職場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讀藝術搵唔到食?唔做藝術家可做乜?疫情下多項政策限制,藝術文化產業還有怎麼可做?「藝文格物」欄目【藝術職場系列】,將透過與不同行業的人士訪談,向大家介紹與藝術文化產業有關,而又非藝術家的工作崗位。我們系列這次介紹的工作,是大小展覽背後神隱的設計師 ── 藝術展覽策展人。

經常看展覽的讀者,未知曾否有這種體驗:在靜謐舒適的室內空間,遠方傳來幽幽樂聲,展品佈置看似錯落而有序,空間規劃得撲朔迷離,由走入展場一刻給無聲引路,每經歷一個展區,恍如一次意外的新體驗,最終眾裏尋他得其英華,在一角處找到一個能讓你能佇足觀看,細味再三的作品,讓這倘文化旅程劃上圓滿句號!

一個藝術家一生多個作品,應如何歸類呈現大家眼前?聯合展覽時,不同藝術家的作品又如何尋求共同話語,互相對話?每一個展覽背後都有一位設計師隱身其中,他透過空間的運用讓觀眾經歷不一樣的體驗 ── 這個角色便是展覽策展人。

「策展人就像一個廚師,我們將不同的食材融合,烹調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餚。當我們享受菜式的時候,仍能分辨出每種材料的獨特質感。」

M+視覺文化博物館視覺藝術副策展人譚雪凝以廚師比喻這個角色,那她如何做出具「色、香、味俱全的菜餚?」

文:賴家俊︱圖:M+視覺文化博物館

M+視覺藝術副策展人 攝影:Winnie Yeung@ Visual Voices 圖片由M+提供

「一個好的策展人所策劃展覽是可以給觀眾留下情感及知識的衝擊,這正正反映策展人角色的重要性。當參觀者進入展覽空間時,他們會發現每件作品的展示方式不僅是為觀看者說話,同時作品之間也是彼此對話,因而帶出展覽的信息及主題。」

在英國大學研究院修讀藝術史的譚雪凝,回港後便在康文署下的藝術機構工作,開始她在香港藝術策展人事業,直到2012年加入視覺文化博物館M+至今。她表示由於每個策展人的背景不同,有的是從藝術實踐(art practice)訓練出來,有的如自己一樣由學院的藝術史(art history)系統出來,再加上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每個人的策展風格都各有不同,但她強調前提是策展人不可以將強烈的「個人風格」加諸於展覽中,而忽略其最終目標是要把藝術家及其作品的意念反映出來。

「策展人同參展人的關係確實十分微妙。在策劃展覽期間,策展人的角色會是一個陪伴者,陪伴參展人或藝術家為展覽創作,時而親密,時而保持適當的距離,就好像催化劑給予支持;策展人亦是參展藝術家及觀眾之間的橋樑,將展覽重點以及藝術家作品的抽象概念以觀眾容易明白的語言作詮釋。」

希克展廳的「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 化」的展覽現場照片 攝影:M+鄭樂天 圖片由香港M+提供

做研究讓公眾明白藏品價值

談及策展人的工作,顧名思義是策劃展覽及出席展覽開幕,譚雪凝表示策展人很多時候還需要對博物館藏品的收藏策略及藏品作研究,與不同部門的專家商討藏品的保護工作,同時亦需要與教學及詮釋以及數碼部門合作怎樣將藏品的故事及展覽的內容向公眾傳遞,以及出版研究報告,從而為一系列藏品賦予意義,讓公眾明白它的價值。

她以加入M+後的經歷為例,在她剛入職時剛好是烏利.希克博士將他大部份中國當代藝術藏品捐贈給M+之時。「對於這批希克捐贈M+藏品,當時較缺乏關於整個藏品系列本身作為世界上最全面的中國當代藝術藏品價值的論述,同時亦是國際博物館均會珍而重之的館藏。」因此在過去的十年裡,她和M+希克資深策展人及策展事務主管皮力博士策劃了以M+希克藏品為主的展覽,並在瑞典、英國和於2006年在香港的ArtisTree展出,同時亦致力以藝術史角度梳理、詮釋整個藏品系列,並出版《七十年代後的中國藝術:M+ 希克藏品》一書,讓公眾了解M+希克藏品對今日中國的印象與理解。

香港人獨有文化背景

看一個城市藝術氛圍,其中一個重要指標是看藝術場館數量。隨著社會變遷和商業模式轉變,香港愈來愈多不同類型藝術展覽供大眾欣賞,除了政府經營博物館外,深水埗大南街一帶、中上環的傳統商業區都有藝廊定期舉辦活動,近年多個大型購物中心亦引入多元藝術展覽結合營運模式,而西九文化區內多個博物館相對落成,香港勢必成為立足中國,面向國際藝術文化重要橋樑,土生土長的香港策展人,在此可擔當什麼角色?

「作為香港土生土長並成長在黃金1980至1990年代的策展人,經歷過殖民地及本土文化,以及積極與世界互動而揉雜出來,漸漸孕育只有香港才有的獨特文化。香港人一直擁有這種開放的態度及特質,而這背景對我的工作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我更希望能夠大家以開放的角度觀看香港與亞洲藝術,我的角色是將未被包括在國際藝術敘事上的加上香港藝術史的論述,譬如1980至2000年代香港、中國及亞洲攝影藝術史之間的關係,包括M+的藏品研究中。」

譚雪凝表示她所任職的博物館是全新形式的文化機構,包含博物館功能和其他重要主導理念,它強調最多的跨界協作和最少的界別限制,而要為二十一世紀亞洲創立一座別樹一幟世界級的新型博物館,策展團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們會以研究為基礎,並以嚴謹的學術精神為原則去籌劃展覽或發展藏品。確保藏品及展覽以最合宜的方式呈現,同時促進討論、研究和學習,並且增進知識及帶來樂趣。 作為香港的一所重要文化藝術機構,她與團隊亦從香港及亞洲視角出發,訴說在這裏的歷史和故事,引發重要的討論,從而啟迪和豐富大眾的生活,在香港這個愈見蓬勃的藝術生態中培養更濃厚的藝術文化。

希克展廳的「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 化」的展覽現場照片 攝影:M+鄭樂天 圖片由香港M+提供

批判角度理解新藝術媒介

疫情下,愈來愈多非實體綫上展覽或NFT藝術品出現,譚雪凝認為在疫情期間出現的數碼文化以及NFT現象,策展人更應以批判性角度去理解它及其觀察與上世紀誕生的數碼藝術歷史的關係。

早前因政府防疫社交距離措施,多個文化場所被關閉逾百日,她認為策展人在這背景下更要懂得利用科技之便利,透過網絡平台保持公眾對博物館的認識。例如在疫情期間,她與團隊便推出線上平台《M+雜誌》提供虛擬導賞團,讓觀眾可安坐家中參與,又定期舉辦研討會和講座,與其他博物館和藝術工作者交流策略,更不時邀請公眾參與。

「當全球面對不安和困難的時候,我們更要肩負起責任,繼續為公眾提供欣賞藝術的機會,安撫大眾心靈,體現公共文化機構的存在價值。」

【希克捐贈M+藏品】

給年青人入行錦囊

談及至此,恍惚策展人所有工作都是環繞在如何舉辦一場好的展覽而運作,但譚雪凝認為其工作遠不於此,亦勉勵年青人想投身這行業,先要擴闊視野打好基礎。

「策展人作為藝術文化圈的一份子,當代藝術策展人更需要有廣闊的視野,不僅關注自己所工作的機構,更是要留意及支持藝術生態圈及藝術家。」

她表示想入行的年青人要留意本地的藝術生態,嘗試不單只是看展覽,更重要是關注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軌迹。過去十多年以來,香港在國際藝壇愈被受重視,年青的策展人不論他們是以香港、中國或亞洲藝術為其專業亦需要帶有國際視野,他們需要知道藝術家許多時候的創作不單只聚焦本地,藝術家亦關心世界各地發生的問題,包括地緣政治或性別等議題。

「不論在疫情前或後疫情時代,21世紀是流動的世界,不論是本地或國際的故事均會影響藝術家的創作。年青的策展人亦需要有極大的熱忱和耐性去累積策展經驗,因為這個行業是沒有捷徑的,要以紮實的策展工作來證明自己,才能在這個行業長久立足。」

【延伸閱讀:歷金融危機轉型藝術公關 NFT世代社群推廣為何重要?︱藝術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