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寫半世紀香港街頭巷尾 水彩畫大師歐陽乃沾離世︱香港藝術
【藝文編按】本港跨媒體創作人歐陽應霽今早於社交媒體公布,父親歐陽乃沾(1931-2022)於本月27日晚在家中安然離世,「瀟灑走完九十一載精彩藝術人生」。歐陽乃霑是香港著名畫家,亦是香港本土培養的第一代有卓越成就的畫家之一。他常以香港街頭場景取材,堅持寫生創作,足跡遍及港九新界至大江南北,其作品喜以漁港、街景及鄉村小景為題,以敏銳的觀察力擅於把香港歷史建築及街頭巷尾入畫,形成獨特的本土藝術風格。本文為2017年本版發布歐陽乃沾與歐陽應霽父子對談專訪,原題「85歲歐陽乃沾速寫半世紀 歐陽應霽:我們的創作主體都是香港」,讓我們以兩代藝術人的對話,重看大師的創作心路歷程。
1998年,汀九大橋快將建成,舊灣仔街市尚未被清拆。歐陽乃沾拿着一張小摺凳、一支畫筆,走遍全港十八區,把九十年代的街頭巷尾都勾勒出來。現年85歲的歐陽乃沾,畫畫六十多年,試過幫人「湊仔」,也試過被人沖水趕走。走進他筆下的舊香港,街市的吆喝聲、大排檔的喊賣聲,猶在耳邊。
六旬高齡 仍在報刊專欄畫畫
與「沾叔叔」聊天,像抹走厚厚的塵垢,回到只能想像的五十年代。畫畫六十多年,由無師自通到在上海書局任職美術編輯,沾叔說:「在香港畫畫、做美術,很難,正職以外,還要接很多其他工作。」《寫街頭‧畫巷尾》裏的作品,主要描繪九十年代急速變遷的香港,從舊區、街市到地標,都有歐陽乃沾的足跡與筆跡。
「其實如果不是當時在報刊上有一個專欄,都不會那麼有心去畫東西。」九十年代,沾叔叔與朋友在《大公報》上有一個專欄,朋友負責文字,他則負責繪畫。六十多歲高齡,仍然行足五六年,每日一張畫,直到身體消耗太大才停止。「當時畫的那些是緊貼時事,現在都變成歷史。」沾叔笑說自己畫過的東西都已「落伍」。
街市題材最多 畫到幫人「湊仔」
老一代的畫家,筆下總有濃濃的人情味。盡管當時已是六十歲高齡,沾叔仍跑遍港九新界,畫過皇后像廣場、香港公園、金魚檔、展覽中心……沾叔叔最愛的是街市。行走多年,什麼怪事都遇過。沾叔叔說有次速寫,做到要幫人湊埋仔。「有次在荃灣街市畫畫,有個媽咪帶着兩兄妹,只是叫他們看伯伯畫畫,沒有其他交代,我想她應該是想我幫手看着小朋友。半個小時後她回來,手上一袋二袋,那時我已經畫完幅畫了。」
曾被保安驅趕 嘆香港不尊重文藝工作者
速寫容易被周圍發生的事所影響,對畫家來說,還要受到公共場所的規管。「試過在灣仔郵政局前畫,被管理員警告話要報警;也試過在廣東道的高樓大廈前畫,結果被護衛指我出去,叫我去對面街畫,我說我是想畫對面街,但還是要退到街角去畫,怎知最後他們連公文都拿了出來,總之話你站在那裏都阻街,爭論了一陣後,他們找個看更看住我,當我是小販或乞丐,又生氣又好笑。」沾叔叔感嘆,香港一直對畫畫的人很不理解:「原來藝術工作者很可憐,有時知道避忌都無用。」
行走數十年,有失望的時候,也有感動的時候。「私人地方不給畫畫,有時都理解,亦不想人難做。不時都會坐在日光很猛的地方暴曬,有時會有小士多的老闆送支水給我,亦都有裁縫鋪的老闆給我在簷篷下面畫。有時一條街已經有兩個世界,一邊會找個位給你畫,一邊就會趕走你。」沾叔叔感嘆道,還曾試過因為着涼鞋給人批評衣冠不整不讓進入,他遺憾道,「有時同保安爭論一整個小時, 已夠用來完成一幅畫,為城市作下紀錄。」
歐陽應霽:爸爸愛畫多於我們
每逢父親有展覽或發佈會,歐陽應霽都例必到場,他提到父親這些畫作最初發表在微信上:「他會自己放上網,我也會將他的作品放上網,有時比我自己的東西反應更好。」歐陽應霽認為父親刻畫的那個昔日香港,裏面的風物人情都有強烈的親切感。他坦言父親對他自小的藝術培訓影響甚深,提到自己小時候的「親子活動」與其他人不同,是帶着畫簿跟父親去行山,又形容自己比起當時的同學要幸福:「小時候住在深水埗,有兩三年時間,每朝都去石梨貝水塘畫畫。這些細節,與大自然的接觸,以致於爸爸的藝術心靈,都啟蒙很多。」
他想起過去曾對父親做過的「錯事」:「有一年剪了他畫畫的筆,當時他很生氣,膠拖鞋的印就出現在我大髀。」歐陽應霽和母親都曾妒忌過,似乎畫畫才是父親的「真愛」。
《寫街頭‧畫巷尾》——父親的這本速寫集裏的作品,也刺激了現在的他不少。「那時他每次出去畫完,很威風地展示他的作品,其實也很感染我們。」當自己也去到一定年紀,歐陽應霽對父親的堅持有了另一番感受:「人很容易對一樣東西有興趣,但變成長期的累積和堅持,變成生活的一部份就很不容易。爸爸給我的不止是一時三刻的興趣,而是花五年、十年或者三十年,都應該堅持的興趣。」
爸爸給我的不止是一時三刻的興趣,而是花五年、十年或者三十年,都應該堅持的興趣。
同為創作人,歐陽應霽與歐陽乃霑的關係既是家人又是行家,他笑說父親曾評價他畫的漫畫醜。父親的美學非常傳統,而他自己則是受到西方設計觀念影響,這幾年他卻發現,自己做的許多東西,與食物或港人生活有關的,其實與父親所做的「香港情懷」是同一個內容,「創作的主體仍是要回到香港」。
見證變遷 笑稱是「半個記者」
「最可惜呀,好多都可惜,藍屋好彩一點,留到,很多東西都已經不同,本來這裏附近(灣仔)還有很多東西。」沾叔叔筆下紀錄了舊香港的各種面貌,二十年間,城市的變化已經翻天覆地,他時常說可以當他是「半個記者」。他說:「社會一定會變遷,不過要看合不合理,最重要是大家都快樂。」語畢,他提起永利街,言語中透出可惜。一個神奇畫箱,幾乎踏遍香港,問到還有沒有想速寫的地方,已經85歲的沾叔叔馬上精神起來:「賭場、舞場,還有一些官家地方想去,有次被人抓進去警署,就在裏面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