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看陶藝展】食器何以療癒人心?生活工藝對一個城市的重量
走過中環藝穗會,發現正舉行一場名為《日日和器》的陶藝展。數十件出自日本陶作家之手的作品,在燈光下散發着一種工藝的靈動與脆弱。但觀者毋須屏息靜氣,隔着玻璃櫃與陶器保持安全距離;也毋須將手機閃光燈關掉,儘管隨意拍照。甚至,你還可以一邊使用這些陶器,一邊實在地感受作家們的用心。因為策展人相信,只有體會到「用之美」,才能領悟日本陶器工藝最打動人心之處;而香港與日本,以及其他正急速流動的大城市同樣,需要的正是讓工藝為疲於奔命的生活減速。由一天三餐開始。
陶器與速食
《日日和器》顧名思義,是指能夠每天伴隨在身邊的器物,再沒有什麼比用於一日三餐的食器更配合這個主題。「不過提起手工陶器,香港人總覺得離自己很遠;許多人不明白,為什麼要花幾百元去買一隻杯、一隻碟?早前我們在香港大學舉行了一場講座,席間有朋友問到在座的陶藝師二階堂明弘先生:『我經常都匆匆忙忙吃即食麵解決一餐,試問怎樣使用你的食器?他的回覆是:『不要緊,我自己也經常吃即食麵,但換上不一樣的食器去吃,那碗即食麵就變得不一樣了。』」策展人之一Jessica(黃詠詩)如此打開了話匣子。
這天,在藝穗會的餐廳,客人就有機會感受二階堂口中所說的「不一樣」之感。繪着藍色花紋的白色平碟,盛起了平日午餐最熱賣的三文治,同樣慣常的黑咖啡,只是換上了柔和溫潤的粉紅色陶瓷杯。好些客人細細端詳,似乎意識到這個人流如鯽的餐室,正起了一點變化。
我深信食器是藝術。盡量以接近本質,簡單為主。陶器來自土壤,無論身處哪國地方,都是我們腳下共同擁有的。
一份靜寂 一份平和
「要說日本食器的獨特之處,大概是一份靜寂。」二階堂說,「我感覺到,現在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得很疲勞,大家都想在飲食中尋求一份舒緩。日本食器之所以漸漸走進各地文化,我想是因為食器所呈現的空間感,能夠使人感到平和。」厭倦了走馬看花,食不知味的急速步伐,愈來愈多人想要好好過生活。這不單是香港人的老生常談,也是踏入工業革命之後,世界上大多數大城市的常態,才造就了「生活工藝」風潮在這十多年間的興盛。手工陶器以更日常的姿態走進生活,就是最佳的例子之一。
事實上,日本的陶藝也是由近代才與生活更緊密地連上。在日本,陶藝的發展最初是始於茶道與花道,作為一種觀賞性的存在,之於用家是一種精神滿足多於機能性的需求。而將陶藝融入日常食器,經已是八十年代後期的事。二階堂回想:「日本處於經濟泡沫時期,也就是80年代後期,社會變得富裕,陶食器的需求達到了高峰;經常供不應求,一出窯就賣清光。但是到了經濟泡沫爆破後,食器的需求明顯減少,藝術家的數量亦隨之大為下降。不過,由於社會結構轉變,以小家庭為單位,用家能夠更自主地選用食器,而較少受到家族、儀式等傳統束縛與規範,令陶藝反能發展出比從前更豐富多元的面向,也更貼近大眾。」
食器的四季
既是會平常出現在餐桌上的陶器,的確再沒有拒人於千里的理由;讓走進來的人都能夠自由摸索,正是這次展覽的最大目的。身為今次展覽的總監,二階堂很快就決定以「四季」為主題。「日本人對生活的感知,很大程度是源於自然與四時。使用與季節相配的食器,本身就是一種對自然的回應。」
2012年在法國陶磁廠當實習生,增長不少陶藝知識,發現無限可能。最後改變的不是在作業、技術上,而是思考的部分。開始做出追求多年的「紅」,令我找到了做陶的方向。
展覽將會為期一整年,包括二階堂在內,合共邀請9位來自不同地區的青年陶藝家,展示與季節相配的食器;目前先迎來児玉みなみ與長谷川泰子的作品。雖然同樣代表春天,但作品本身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前者的食器貫徹一種紅調,食具留有波浪的流線形邊緣,小魚在暢游,帶着一份少女般的柔和與喜悅。後者則使用了白與藍為主調,在線條明快的淘泥器具上,畫上繚繞的花紋,就如初春展現的生機活力。
與新一代陶藝家對話
出生於京都的児玉,雖然屬於80後,卻已從事陶藝超過十年。眼前的作品是反覆琢磨的成果,也承載了新一代陶藝家在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掙扎。「京都擁有深厚文化與歷史,人們除了非常重視工藝傳統,也建立了一套相當嚴謹的美學標準。就以用於懷食料理的器具為例,製作要求非常高,形狀相差1mm都會被退回來。所以我才選擇成為個人作家,堅持做自己相信的器具;因為我覺得陶器就是要每件不同才有趣。」
《日日和器》展覽詳情
春 (即日-31/5/2017)
參展陶作家:児玉みなみ (京都市)、長谷川泰子(橫濱市)
夏 (1/6/-31/8/2017)
參展陶作家:和田山真央 (大阪市)、伊藤千穂(名古屋市)
秋 (1/9-30/11/2017)
參展陶作家:KEICONDO (笠間市)、大澤哲哉 (多治見市)
冬 (1/12/2017-28/2/2018)
參展陶作家:安達健 (橫須賀市)、岩下宗晶(益子町)
地點:香港藝穗會冰窖(中環下亞厘畢道二號)
日期:即日至2018年2月28日
入場費:免費 (現場可購買展品)
查詢:www.facebook.com/hibiwa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