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銅鑼灣嶺南虎畫作品展 獨家展出數碼化大師名作
壬寅虎年臨近,利園區聯同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呈獻《壬寅說虎慶新春》藝文活動,於銅鑼灣利園一帶展示10幅由中大文物館展覽《壬寅說虎》中精選嶺南書畫,當中包括3幅首次以數碼動態方式呈現的大師作品。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童宇博士表示,傳統文人水墨畫中,「虎」是以較可愛或溫馴的形態呈現,直至近代才開始普及虎虎生威的猛虎形象。在這次展覽中,公眾可以從近三百年的書畫作品中,看到箇中畫風遞變。
文:賴家俊
攝:賴家俊、主辦單位提供
我們常說「虎虎生威」、「如龍似虎」,可見「虎」在中國文化中有活力剛猛的象徵意義。然而,中國傳統水墨畫中老虎的形象大多是溫順乖巧,可愛可親,與現在兇猛威武的樣子大相徑庭。童宇博士表示,傳統文人水墨畫中的老虎,威猛形象比較少見,卻大多帶點趣致可愛,這是由於古人多未能親睹老虎容貌所致,而且受到宗教題材中仙人伏虎的形象影響,他們筆下的老虎大多可為人所順服,所以形象也多以家貓作類比。
這次展出的國畫為文物館精挑館藏,大部份是近代嶺南畫派作品,當中包括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兄弟,及他們啟蒙老師居廉等其他享譽嶺南書畫界的名家作品。童博士表示,嶺南畫派高氏兄弟曾留學日本,他們把當時日本新興的京都畫派技法帶回中國,這派畫風強調用筆寫實;而嶺南畫派誕生適逢清末革命年代,畫派主將大多與革命派人士過從甚密,「猛虎」形象正適合當時高舉的革命進取精神,受到這股時代氛圍影響,畫虎題材備受政治人物歡迎,嶺南畫派也因而誕生了不少以老虎、獅子和雄鷹為題材的作品。
這次展出作品見證了近代嶺南畫壇的變遷,亦可一見近代書畫對傳統的繼承與創新。
展品中清代居廉(1828-1904)和方薰(1736-1799)的畫作,正體驗傳統水墨畫技法。居廉在《臥虎》中混用了「撞水撞粉」和「抹骨法」的技巧,整幅作品並未用筆勾勒輪廓(抹骨法),先在畫紙上染一層墨,再撞上清水或其他顏色墨水,讓原墨化開營造幽美感覺,讓老虎有一種抽象而趣致的形象;方薰的《摹唐寅玉骨仙人軸》,畫中故事則取自唐人傳奇,有較濃厚宗教色彩,根據民間故事畫中仙女吳彩鸞被貶下凡後與凡人結為夫婦,後來再得重返天庭機會,正是騎虎升仙,因此畫家筆下的老虎也是與人可親。
另一展品張善孖 (1882-1940)《伏虎》,見證民國畫壇早期流行怎麼虎畫,這幅畫作亦是張大千與二哥張善孖合作的鎮館之藏。張善孖曾在日本留學,《伏虎》同時混合了傳統技法和嶺南派手法,用筆兼工帶寫,虎頭比較隨意而虎身卻工整,背景帶有傳統水墨的寫意,整個構圖有動有靜,張善孖先畫出作品,其弟張大千則於三十年代為作品題字。
高劍父、高奇峰是嶺南畫派重要領軍人物,這次分別展出高奇峰《夜嘯》(1889-1933)和高劍父《病虎》(1879-1951)。《夜嘯》用上了嶺南派常見的渲染手法,有別於傳統水墨畫的留白,嶺南派常以渲染做出月夜或雪地的背景,讓野獸看上去更凶猛,而畫中猛虎仰天長嘯,配上畫家的題詩,得知渲染的背景正是夜色。
嶺南派的畫風有明顯的日本畫風風格,隨著三十年代中日兩國交惡,這時代背景讓高劍父開始嘗試擺脫日本的影響,重返傳統水墨手法。高劍父在《病虎》中用筆蒼勁,畫風抽象之餘不失寫實參照,童博士表示,高劍父曾向友人簡又文(文物館館藏捐贈者)表示,畫中老虎因為腳傷而怒目圓睜,表情驚恐,可見近代畫師根據了自身觀察或動物學知識來創作。
這次展品中選出鄭家鎮《貓虎宗親圖》(1918-2000)、高奇峰《夜嘯》和張善孖《伏虎》三幅作品,以新穎生動的數碼方式,活現畫作中老虎的微妙神態,讓傳統名作在現代演繹下頓時變得栩栩如生。鄭家鎮《貓虎宗親圖》成於1986年,畫家以漫畫手法融入水墨創作,秉承漫畫跨張特點,畫中老虎特別肥大,更以情節佈局,為老虎身旁添上小貓,一大一小,一花一白,二獸眼神交流,呼應「貓虎宗親」。
童博士表示,上世紀二十年代主理利園區家族已開始接待廣東國畫研究會成員,這批人不少留在香港宏揚畫藝。時至七十年代,家族主理的利園大廈每逢新春,都會復刻放大經典名畫掛於建築外牆。大樓又經常展出所藏國畫,向公眾推廣嶺南文化,部份藏品後來由家族成員於七十年代捐贈當年剛成立的中大文物館,開啟了兩個構機藏品間之交往淵源。
中大文物館每年都於農曆新年舉辦生肖文物展,今年限於疫情原訂展覽《壬寅說虎》部份作品轉至利園區展示,原展品亦現已於Google Arts & Culture免費向公眾開放,館方希望待疫情緩和後《壬寅說虎》展覽可再次向公眾開放。
【活動地圖】
【活動詳情】
名稱:利園區《壬寅說虎》精選作品展
日期:即日起至2022年2月28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9時
地點:利園一期辦公大樓地下、希慎廣場9樓Urban Sky及利園一期及利園二期天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