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風格】《爭鳴年代》平面設計展覽 尋找香港創意文化之源

撰文:麥婉婷
出版:更新:
「年輕一輩對以上所說的未必能熟悉,但其實那股多元性包容性實驗的創作文化實在已經潛而默化,影響一代又一代的設計人。」策展人劉小康說。(麥婉婷攝)
「現今香港各界都推崇所謂『本土』文化,設計界或許是時候要回顧一下香港本地創意文化是由甚麼年代、由甚麼事、甚麼人建構出來的⋯⋯」
劉小康
1979年第3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場刊(麥婉婷攝)

現在說起「本土」,令人不自覺想起政治上「本土」的多層意思和聯想外,然而「本土」一詞卻開始出現過度被挪用、被消費,甚至誤解,牽起不必要的二元對立紛爭。無疑,「本土」建基於本土意識,關注在地的傳統、文化、歷史脈絡、社區歸屬感等,或多或少有分辨外國與本地的意識,但是「本土」的形象從來也只是一個不確實的畫面,什麼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香港味」、「香港風格」?其實連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人也未必能說得清楚。後來伴隨獨立設計師、建築師,甚至坊間市民也開始關注字體、招牌、日常小店、香港製造、香港設計、香港生產等種種,「本土」的實體被確立。現在的香港因城市演變和更新,很多事都被清清拆拆或推倒,從前「本土」東西開始買少見少,人們更說要保育「本土」。

劉小康,是設計師、也是藝術家,他縱橫設計界逾三十多年,同樣對「本土」充滿疑問和好奇,於是他進行了一次全面的研究,梳理自己身處之地平面設計行業過去的臉貌,寫下《1970-1980年代平面設計歷史》,並以它作藍本在香港文化博物館策劃了《爭鳴年代》展覽。

展覽中當然少不了殖民地時代的設計(劉小康facebook)

正如中國廣告界泰斗張小平所說:「我們對香港的概念基本上沒有一個清晰的印象,對設計界更加沒有,但覺得那裏(設計界)應該是一個引入設計文明窗口。」不是將平面設計或平面設計師抬上高台,只是讓平面設計成為其中一扇閱讀「本土」的窗。

看上世紀的創作,總覺得有些作品不合時宜,感覺有點「娘」,但再想到作品的先鋒性和傳意效果都比現在的更開放又更專精,並同時強調中西合璧,於西方設計上混雜「本土」元素,與其感嘆着平面設計界過去的百花齊放與現在相對保守這可悲的事實,過往香港設計歷史或許也是新一代設計師說服「幕後金主」的有力參考。

「那時覺得香港得設計有點庸俗,但現在想起來,我們應該尋找傳統元素融入設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張歌明教授如是說。(劉小康facebook)

《爭鳴年代》展覽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沙田文林路1號)
展期:即日至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