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墓表密碼追蹤及至珠海書院|潘惠蓮
今年是中國近代偉大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逝世81周年,他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的墓碑,自2019年11月14日,被激進的大陸網民損毀後,便多了一個「保護罩」。日前到墳前悼念所見,跟事發後一星期的情況比較,被磨損的部份顯然已略加修補,碑上「蔡孑民先生之墓」七個大字重新塗上金漆,並有比上次更厚實的透明硬膠把整座墓碑圍封,以防墓碑再遭「毒手」。
文:潘惠蓮 | 原題:香港的蔡元培墓表出自何人手筆?
這座蔡元培墓碑於1978年5月7日舉行的春祭正式亮相,取代原高不足1.52米(5英呎),始置於1940年10月的白石墓碑。新碑除了保留書法名家葉恭綽親書的「蔡孑民先生之墓」七字模樣,還增添描述蔡元培生平重要事略的千字墓表,以金漆鐫刻青麻石上。過往由於資料不全,那千字墓表出自何人手筆?長期以來誤傳不斷,有錯說是臺靜農寫的,也有誤以為葉恭綽寫的。經筆者深入考證,確定那千字墓表是兩位老北大的合作成果,撰的是以寫駢文見稱的王韶生(1904─1998),完稿後,交由書法名家莊嚴(1899─1980)寫成。
千字墓表的下款是「香港、臺灣 國立北京大學同學會敬立」,並無註明二人名字。據1978年5月8日的《香港時報》報導,香港的北大同學會昨在蔡元培墓前舉行盛大的春祭,蔡元培墓的修葺擴建月前已竣工,墓地煥然一新!北大同學會廣邀香港的文化學術界近百人參加,由曾任北京大學教授的李璜主祭,時任北大同學會主席林伯雅恭讀墓表。85高齡的教育家黃麟書應邀致詞,讚揚蔡元培德學兼備,足為後世模範。
【作者其他文章|30年代土產女神奧運曾創驕人紀錄 因傳媒犯低技術錯誤被遺忘】
時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的金耀基教授,是獲邀出席當天春祭的嘉賓之一。他接受筆者訪問稱:他曾把當天見聞和感想寫成一文〈蔡元培先生象徵的學術世界──蔡元培先生新墓碑落成有感〉,在報刊公開發表。記錄了從北大同學會成員得知,該會早於蔡元培百歲冥誕之年(1968年),已感蔡墓年久失葺,有殘缺,乃倡議重修。新修的墓地較以往寛約五倍,地面舖設雲石,棄用原有較矮小的白石碑,新碑由四塊從臺灣花蓮採購回來的青麻石組成,呈長方型,合共濶約3公尺(10英呎),高1.67公尺(5.6英呎),厚15公分(6英吋)。整項修墓工程耗資約十萬港元。至於那新增的千字墓表,《香港時報》的報導只提及:「我國文壇鉅子莊嚴撰墓誌銘。」而金耀基卻記得墓表的字是由臺灣著名書法家莊嚴所書,撰和書是否同是莊嚴,就不清楚。
致電莊嚴在臺北的兒子查詢
筆者於是致電莊嚴在臺北的兒子莊靈查詢,確認其父莊嚴於1977年10月23日,應國立北京大學臺灣校友會邀請,為新修的蔡元培墓書寫墓表。墓表內容由香港北大同學會提供。莊嚴在日記中有記載此事,並引為平生快意大事之一。莊嚴1980年去世後,家人把他的生平經歷、日記和書法作品整理成書,於1999年出版《故宮、書法、莊嚴》一書,內有關於書寫蔡元培墓表的記述,並收錄了那墓表的拓本照片。
莊嚴(1899─1980),字尚嚴,號慕陵。籍貫江蘇武進。192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入北大國學門研究所工作。獲推薦進入清室善後委員會(臺北故宮博物院前身)擔任事務員,負責點查清宮文物。1925五年,正式受故宮博物院聘為古物館科員。1928年,被推薦到東京帝國大學考古研究室,進修考古學。1930年,受北大聘任返國,參加河北的考古工作。1933年,升任故宮古物館第一科科長。曾護送文物前往歐美巡迴展覽。1937年日本侵華戰事爆發後,負責守護大批文物隨中央政府遷徙。戰後的1948年12月,護送故宮南京分院文物至臺灣。1964年,升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1969年退休後,轉任中國文化學院(現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是古物和書畫品賞鑒識專家、藝術教育家,擅書法,以瘦金體為最。
那麼墓表內容是由何人所撰?筆者獲新亞研究所文史系教授何廣棪告知,是時任香港珠海書院文史研究所教授的王韶生所撰。何廣棪表示,這是王韶生親口相告。當年他們同在珠海書院文史研究所任教,十分稔熟。研究所內好些同事也知悉王韶生撰寫蔡元培墓表一事,因書法非王韶生所長,所以北大同學會另找人書寫。筆者翻查王韶生的著作,在1984年出版的《懷冰室續集》內,發現收錄了整篇以句號斷句的〈蔡孑民先生墓表〉。
王韶生(1904─1998),字懷冰。籍貫廣東豐順縣,1936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再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畢業,歷任國立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廣州大學、國民大學教職。1949年來港,先後任教廣大、廣僑等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1971年7月退休。同年9月,出任珠海書院文史研究所教授,1979年任所長。期間亦任教浸會學院及新亞研究所。至1989年再度退休。他的國學根底深厚,尤擅詩、詞、駢文,香港不少機構的紀念碑文和名人的墓誌銘,皆出自他的手筆。著有《國學概要》、《懷冰隨筆》、《懷冰室集》和《懷冰室續集》。
經此查證,現今的蔡元培墓碑,可說是三位老北大「三筆合璧」而成!其中書「蔡孑民先生之墓」七個大字的葉恭綽(1881─1968),輩份最高,約1903年入讀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仕學館。1940至1941年間擔任旅港國立北京大學同學會主席。
1978年新增的千字墓表,並沒有用上標點符號。另經近年一些學者考證,墓表內有兩處記述失準。現在全文附上標點符號及註釋,以便讀者閱讀和研究。字體以碑文為準。
「先生諱元培,字鶴卿,號孑民,浙江山陰人。清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生。其尊甫嶧山(1)先生從商,以長厚著稱。母周太夫人恆教以立身處世之道。先生早掇巍科,入詞林。自甲午中日戰役敗衂,我國朝野人士競言新學,始涉獵西籍,講求新知。及戊戌政變後,朝局益壞。 先生敝履尊榮,毅然出都,思以教育救國。初任紹興中西學堂校長,繼任南洋大學特別班教習,並創設中國教育會及愛國學社。旋以在滬秘密從事革命活動,為清吏偵悉,迺避地青島,習徳文為異日留學準備。乙巳加入同盟會。丁未赴徳,初居柏林,繼入萊比錫大學習哲學,尤重美學。期以美育陶冶人性,以代宗教。如是凡三年,譯著專書多種。辛亥革命軍起義武昌,東南各省底定。 國父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仼命 先生為教育總長,釐訂教育方針,學校與課程綱領,為全國教育奠一新基。後以袁世凱專政,乃憤而請辭。於民國元年秋,攜眷再度赴徳。二年,以宋教仁案發生,得滬電促歸,共謀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去國赴法旅居數年。與李石曾、吳稚暉等創立留法勤工儉學會,並組織華法合作會,以謀兩國文化合作。五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校政,祛除舊習,倡學術自由。由是舊學新知,兼容並包,俱臻蓬勃。而全國學術風氣亦為之丕變矣。八年,五四愛國運動發生,北京學生遊行示威,反對巴黎和約,且痛懲賣國僉壬,致多人被捕下獄。 先生營救保釋,並發表聲明,隨即離京,既而全國重要省市罷市、罷學、罷工,為北京學生運動聲援。政府終拒簽和約並罷免曹、陸、張三人,先生亦經挽留復任。於十三年(2),仍以不與北洋軍閥合作引退。迨十五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定都南京。 先生先後受命任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及監察院院長等職。嗣專任中央研究院長,創設專門研究機構,羅致專家學者,致力發展學術。抗日軍興,國府西遷。 先生在港就醫,不幸於二十九年三月五日逝世,年七十有四。噩音傳至陪都重慶,朝野震驚,政府明令褒揚。惟以對日戰事方酣,時艱道阻,未能迎葬國內。遂由 先生家屬與友生蔔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先生原配王夫人,繼配黃夫人先卒,周夫人近年亦逝。子四人:無忌、柏齡、懷新、英多,女二人:威亷、晬盎散居各地,旅港國立北京大學同學會同人每於春秋二季上塚,以表孺慕。因墓地年久失葺,乃倡議重修並立石於阡。昔曾子稱仲尼曰:「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當今之世,惟 先生足以當之。先生門人、故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先生曾以詞誄 先生曰:「當中西文化交接之際, 先生應運而生,集兩大文化於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學足以當之、其才足以擇之。」嗚呼!此 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師歟!斯誄也,最足以狀 先生生平,並志於茲,以諗來者!
中華民國六十七年三月五日
香港、臺灣 國立北京大學同學會敬立
註釋(1)按蔡元培的《自寫年譜》(《檔案與歷史》季刊,上海市檔案館,1987年第四期),他父親諱寶煜,字曜山。並非墓表上所寫的嶧山。
(2) 應是十二年,即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蔡元培在這年7月攜眷出國,至1926年才離歐返滬。見王世儒編撰:《蔡元培年譜》,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