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館展覽|靜觀樓捐贈逾千組中國書畫率先看
國畫用濃淡墨色暈染出浩瀚山河,西方油畫以絢爛色彩遊走於光影空間,兩種繪畫風格迥然不同,若在同一張畫紙上出現又是怎樣的風景?
香港藝術館獲著名收藏家及攝影家黃貴權醫生捐贈逾千組以中國書畫為主的靜觀樓藏品,當中以近現代上海畫派畫家朱屺瞻(1892-1996)、謝稚柳(1910-1997)和陳佩秋(1923-2020)的畫作收藏最為齊全,他們各有所長,擅於糅合中西畫風。香港藝術館的「靜觀自得——靜觀樓藏珍品捐贈展」作為預覽,率先展出其中約60組珍品,讓大眾欣賞三位名家的佳作以及近現代扇面、書法楹聯和黃醫生攝影作品等藝術。
融匯中西的近現代國畫大師
「中西文化猶如兩座大山,華人藝術家分為三派:第一派奔向西方,第二派堅守中國文化,第三派融合中西文化,而朱屺瞻屬第三派,他很早便知道,兩座大山其實早已靠近。」靜觀樓主人黃貴權醫生娓娓道來,他自80年代收藏中國書畫,因緣際會下結識到著名海派畫家朱屺瞻、被他「獨特」、「力量」、「簡練」的畫風吸引,兩人漸成知音好友,黃醫生至今已集齊他早中晚期的全面佳作。
自幼習畫的朱屺瞻曾赴日本研修西方油畫,建國後專志水墨,作品題材圍繞國畫常見的山水花卉,卻融合西方印象派的質感和野獸派作風,豪邁中見溫厚清雅;朱屺瞻擅長用色,在中國青綠重彩的基礎上加入馬蒂斯的色彩概念,呈現鮮明對比,他又透過冷暖色彩和中間色調交代佈局,不著痕跡地以中國用墨技巧演繹西洋畫的空間透視和色彩對比,實踐「擬古而不泥古,鑑洋而不見洋」的精神。
朱屺瞻的畫作一直被低估,他融匯中西的成就可與吳冠中、林風眠等二十世紀國畫大師齊名。
提起莫逆之交被低估的成就,黃醫生難掩惋惜之情,今次他向香港藝術館捐出1,108組靜觀樓藏品,與公眾分享畢生收藏,包括其最珍愛的三大家——朱屺瞻、謝稚柳和陳佩秋的畫作,希望大家欣賞近現代國畫文化以外,更從中窺探畫家的風節與生平、畫風轉變到社會歷史的迭替。
按圖欣賞是次展覽藏品:
每日三訪畫廊 寄語勿以投資心態收藏
蘇軾道「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其實繪畫亦如文章,往往反映創作者的風骨氣節。這些藝術家畫品人品相互表裏,胸懷寬廣、待人親和,因此與黃醫生結成惺惺相惜的知音好友,在靜觀樓的館藏中亦處處看見他們深厚的情誼,比如今次展覽中的金箋山水扇面系列,正是黃醫生邀請畫家友好一起創作而成,參與的藝術家薈萃朱屺瞻、謝稚柳、陳佩秋、黃君𤩹、趙少昂、王康樂等十二位近現代名家,小小的扇面上畫滿高山流水、雲煙茂林,可見畫家功力,細心一看還見到上面的題字以「貴權先生」為起首,原來這些紙扇化成寄予黃醫生的鴻信,趣意風雅再添幾分。
黃醫生在書畫收藏界享負盛名 ,曾擔任「敏求精舍」會長,現為康文署博物館專家顧問,皆因他對藝術求知若渴,多與人交流及到訪不同畫廊參觀,愛畫成癡的他更笑說曾有段時間一日去三次畫廊。
「以前做醫生時,開診前先去畫廊一轉,午休時又會去,畫廊的人還會開間房給我吃飯和小睡,收工後也逛一會畫廊才回家。」黃醫生補充,「如果買完畫返家,見老婆在家,我會即刻收起幅畫竄入書房,給她發現便說:『幅畫係朋友送㗎!』」
談到收藏心得,黃醫生指收藏口訣是「真、精、新」,「真」當然是真跡,一開始不懂可以請朋友一起看;「精」是指藏品貴精不貴多;「新」則是保存完整,若太過殘舊就難有收藏價值。說罷黃醫生又語重深長地強調:「最重要是不要用投資心態去買。」對他而言,收藏書畫是一項興趣,若以買賣心態物色藝術品,不問背後意義,只會失去收藏的樂趣。
事實上,「靜觀樓」的命名已道出黃醫生的收藏理念——「靜觀樓」取自北宋理學家程顥名句「萬物靜觀皆自得」之意,旨在從心眼內視體會求藝問道之樂,反映黃貴權冷靜慎行,緣靜而安的性格。收藏生涯晃眼數十載,如今他將畢生收藏付託香港藝術館,與大眾分享金石樂、書畫緣,實踐了高尚無私的中國傳統價值觀。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再三讚嘆靜觀樓藏品的數量、種類、質素都非常驚人,更感恩不只黃醫生,香港歷年多個私人收藏家都樂意將珍藏捐予博物館,而這些珍品都是舉世聞名,與國際級博物館比較也不遑多讓。從早期虛白齋的建藏,到近年的至樂樓及吳冠中作品捐贈,以至現在靜觀樓的加入,香港藝術館的中國書畫的收藏重心由明清時期一直涵蓋至近現代二十世紀,足顯中國書畫史發展的完整脈絡,更進一步鞏固香港藝術館作為中國書畫的研究重鎮。
香港是彈丸之地,但有那麼多項私人收藏於民間,而這些珍藏在國際間響噹噹,現均以香港藝術館為歸宿,可謂香港傳奇。
靜觀自得——靜觀樓藏珍品捐贈展
日期:2021年11月26日至2022年2月16日
地址:香港藝術館三樓外銷藝術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