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娜張繼聰為沒有電影工業的澳門加油|導演陳雅莉專訪
「我來自沒有電影工業的澳門。」澳門,一個香港人十分熟悉的鄰近城市,但澳門的電影,香港看過的觀眾也許很少,因為其產量少得驚人,據悉,近十年澳門電影產量平均每年不足兩部! 在澳門如果想成為導演,唯一出路似乎是往外走,於是先有《骨妹》(2016)的導演徐欣羨,後有曾在2017年導演《那一年,我17》的導演陳雅莉,「過大海」來香港尋找機會。相隔4年,陳雅莉的第二部作品《馬達‧蓮娜》正式在香港上映。
文:金寶
在城市的氛圍及流行文化上,香港和澳門有著某程度的相似和同步,但兩地的電影業生態卻大不同,要完成電影夢,兩個城市的追夢者,都在面對著各自的困難。
澳門電影人的尷尬身份
澳門人口太少,缺乏本土市場形成了沒有投資者的局面,要拍戲只能等澳門政府提供資助。《馬達‧蓮娜》亦有澳門文化局的資助,陳雅莉解釋:「政府的資助金額在百多二百萬左右,不夠拍攝一部稍有製作規模的長片,在澳門想拍到能上院線的商業電影,只能對外尋求出路,但也不一定有結果,《馬達‧蓮娜》在17年時已獲批資金,但直到20年的十月份,經歷過無數次的被拒,我才找到香港其他的投資者。」
「澳門人是尷尬的,面對香港和台灣,這兩個地方的電影人都不夠機會了,為什麼要讓一個澳門人做導演呢? 國內機會多,市場蓬勃,但國內也有很多人材,澳門導演完全沒有優勢,又如要在國內發展,得問自己是否能接受國內的制度,或可以調整創作的風格? 如果目標是『創作』而不是『製作』,不是純粹想有一份工作或賺錢,而是想有自己的作品,就更要認真考慮。」
「在中、港、澳、台四個地區之中,澳門的電影文化一直被忽略,亦很無助,不知道何去何從。拍《馬達‧蓮娜》的經歷,亦令我體會到,在下層的電影工作者很難接觸到有決定權的投資者,接觸不到『對的人』,也就沒有機會了。」
然而在極端的困難中,澳門電影人仍是有他們的堅持。「目前澳門的電影人有很多80後,由我們被啟蒙加入電影工作開始,已堅持了差不多十年,這十年沒有幾多人有機會拍過長片,亦沒有在本地或國際揚名的機會,市場上零認受性,有時大家都會意興闌珊,說不拍了,但一直這樣說的人,我到現在還是見到他們。
電影這條路是很辛苦的,去到某個歲數會面臨經濟壓力,一個劇本寫了十幾年也拍不成,會令人迷失,不知道自己的付出為了甚麼,如果你知道會這樣痛苦都能堅持的話,那可以一試;另外是要裝備好自己,即使你有一百個很有創意的故事,都要將它們變成實實在在的劇本,因為所有監製、演員、投資者,他們要的是劇本。」
政府的支持,足夠嗎?
為支持香港電影業發展,本地政府由13年起推出《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大專組及專業組各設最多三個獎項,每個優勝團隊可分別獲資助最多500萬元及800萬元製作電影;去年更新推出《劇本孵化計劃》,選出最多10個最佳劇本,獲勝作品每部合共可獲41萬元資助。那澳門方面又如何呢?
「澳門也有類似《劇本孵化計劃》的活動,如果在澳門贏了,先要同廣東省的參賽者再進行PK,勝出後有——6萬元。」陳雅莉也不禁失笑:「拍攝長片的資助,每隔一年會有四個名額,獲發200萬的資助。」
「我們會羨慕香港政府的資助較多,但香港的創作者又會羨慕我們沒有競爭,坦白說在澳門能寫劇本的人太少,人口是60萬人對700萬人,好像真的較容易,但其實是各有各難處。」
「在和香港工作人員合作過後,又有甚麼感受?「香港人做事很有節奏,很有效率,做甚麼都很快!澳門人做事,就真的很有葡國味道,是歐洲節奏,慢慢來,不用急。後來才知道,香港拍戲會計超時人工,但澳門沒有這種制度,而且我們很難才有機會拍一部長片,所以工作人員不太計較工時,覺得能參與就好開心。但我也認為,澳門電影人和中、港、台相比,確實未及專業水平,要加倍努力。」
話雖如此,在《馬達‧蓮娜》的拍攝中,陳雅莉卻感受到香港電影人和澳門團隊合作的快樂:「香港的工作人員能感覺找回入行時的熱情和純粹,因為我們就像一群『初生之犢』,雖然做很多事不會一步到位,但他們都不會生氣,這次拍攝反而會令他們想起自己剛入行時的模樣。」
至於觀眾的口味,陳雅莉認為這點是香港和澳門最沒有差距的地方。「我們都是看同一些電視劇和電影長大的,所以在流行文化方面口味很接近。香港和澳門,大家正在經歷的都一樣,香港人較勇於表達,澳門人好像只會低頭做人,但我們不是沒有感覺的,對很多事情,我們的看法和香港人一致。」
陳雅莉:「蓮娜」將我帶到香港、帶我走出傷痛
片名「馬達蓮娜」(Madalena) 原來是一位葡國女士的名字,她是陳雅莉一位友人的母親,印象中這位女士很有自己的想法,不理世俗的眼光,十分堅強,是陳雅莉心中「蓮娜」的形象。「幾年前我開始寫《馬達‧蓮娜》的劇本,腦中呈現了周秀娜的形象,一個穿著旗袍,婀娜多姿的女人,她對人歡笑,但在人後卻一臉滄桑。」
因為一開始就心儀著周秀娜演這個角色,而她是香港演員,於是順理成章地這個項目也循香港方向發展。「我不是太會計劃的人,因為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我只想講故事,做好創作,其他的會隨遇而安。」
而「蓮娜」是周秀娜以外,也是陳雅莉本人的故事。「幾年前我因為情傷,寫下了這個故事,我曾經和前度愛得轟烈,是愛到赴湯蹈火那種,但那段感情卻觸礁了,當時我面臨抉擇:是不是要揭穿一個祕密,終結這段關係? 那段感情曾經令我放棄了在北京的事業發展回到澳門,很快就走到談婚論嫁的階段,但當問題出現時,對方卻以『你快到30歲,我不想拖累你』為由而分手。」
「極度的傷痛令當時的我充滿怨恨,但幸好我可以藉著創作,將這些悲痛化成創作的養分,寫出更動人的故事。馬達和蓮娜的故事,不是因為很高超的技巧或手段而吸引人,而是因為他們的傷痛來自我的經歷,因此有血有肉,而演員在收到劇本時也能感受到那份真摯和真實的存在。」
「到《馬達‧蓮娜》終於開拍、上畫,我已經歷了更多,現在的我擁有婚姻,做了媽媽,我已經不再怨恨,現在的我成熟了不少,我明白到『愛』有時是知道對方有過去但並不揭穿,要幸福有時就必須放手,才可以繼續往前走。」
(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馬達‧蓮娜》故事大綱:初春的澳門,失婚、不善言辭的馬達 (張繼聰 飾) 通過當夜間的士司機來排解失眠的痛苦,遇上來澳門當外勞的陪酒女郎的蓮娜 (周秀娜 飾)。蓮娜的出現令馬達的生活多了一點色彩,甚至開始認為自己可以走出失婚的傷痛,而蓮娜心知馬達的愛意,只是蓮娜背後埋藏著一段未能釋懷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