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草坪上的南瓜與小孩|陳耀成專欄|曼哈頓光影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編按:香港作家、導演陳耀成長年來往香港與歐美。文青時代非常活躍,引介及評論電影,亦有詩歌、小說創作,後為華文讀者翻譯《桑塔格文選》及《旁觀他人之痛苦》,影響深遠,近年製作多部電影。陳耀成現長居紐約,今起與香港讀者以地景(照片)與人貌(故事)分享紐約人文風景。

不過下午五點前後,就已經是入夜的深秋。

圖、文:陳耀成 | 朝向萬聖節

河畔公園中,卻有個很可愛的家長們帶來小朋友的萬聖節派對。主要是讓小朋友點綴南瓜。我不禁留意到男孩以黑筆塗南瓜,是有驚嚇性的。小女孩著筆鮮艷,加上金銀點綴。

古時儺舞,據《周禮‧夏官》所載,舞者披熊衣戴面具,執兵器而舞,是摹仿原始狩獵活動,人類披獸皮偽裝成動物,再伏擊獵物而成功狩獵。這種源於狩獵的舞步進一步演化成巫師驅鬼之舞,把戰鬥中致勝技術經驗進行表演,即「儺舞」前身。現今儺舞不准許女人參與,正保留原始時代男性負責狩獵遺風。
賴家俊

萬聖節的起源來自歐洲的驅魔傳統,應該像貴州的儺戲。但把它帶來美國的是愛爾蘭移民。本來他們晚上雕出蘿蔔燈籠慶祝。但到美國之後,是南瓜方便一點。

【延伸閱讀:儺舞|源於夏商的新年武術舞 戴上奇特面具娛神娛人驅鬼酬神

我想起香港的沙田柚燈籠。但與驅鬼無關。

(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陳耀成 Evans Chan,曾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白睿文稱讚為「華語文化界最具創意和多樣化的要角之一」,陳耀成成長於香港,現居紐約;他的電影包括劇情片《浮世戀曲》《錯愛》《情色地圖》 ;記錄片:《北征》《澳門二千》《吳仲賢的故事》、《靈琴新韻》《大同:康有為在瑞典》《名字的玫瑰》《撐傘》及最新的《我們有雨靴》(2020) , 曾在柏林,倫敦,鹿特丹,莫斯科和台灣金馬獎等多個國際電影節展出及得獎。陳為麥田出版社編譯的《蘇珊‧桑塔格文選》及《旁觀他人的痛苦》連續獲台灣《聯合報》列為全年十大非小說好書。 陳耀成於美國西北大學得影像文化博士學位。香港大學出版社於2015年出版Tony Williams教授編輯的文集《後殖民主義、散居及另類歷史: 陳耀成電影》。

【延伸閱讀——藝文打書釘:歷史文化藝術設計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