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詩意遺產》藝展 探索怎樣賦權讓「文物」產生意義?
過去留下來的遺物殘骸,哪些可被定義為「文物」?哪些可被定義為「文化遺產」,甚至乎晉升成「藝術品」?法國哲學家傅柯曾提出「話語即權力」,點出我們生活的文化體系中,有很多集體無意識,話語背後的權威,或對文化的定義,均是透過某些權力規訓所致,某件物品或概念的價值,涉及權力話語爭奪而成形。
大館當代美術館最新展覽「詩意遺產」,便以廢棄物品如何具有被當作文化「遺產」的可能性為主題,旨在探索藝術作品、文化遺產和碎片殘骸三者有何區別?文物是怎樣產生?由誰製造?當中哪些值得保育?
是次展覽從公開徵集的策展計劃中選出六個來自香港及海外的藝術家和藝術家組合,藉著他們的作品探討傳統遺產哪些應原封保留,哪些需要重新想像與重塑,以及個人對此有多大的掌控和自主權。
是次參展作品,涵蓋全球不同地方的文化議題。例如Jorge Otero-Pailos的作品《塵埃倫理:2011年7月22日》,名稱來自挪威一宗爆炸恐襲,藝術家以此探討在建築文物的遺產保育中,常被視為廢料的塵埃有何文化意義;而Ursula Biemann 作品《成為大學》,則以錄像和照片,記錄亞馬遜人與這位藝術家合創一所土著大學,以保存該族世代相傳知識的創校過程;本地藝術家梁美萍則以她從各處收集廢置多年的瓦片為媒介,加入沉浸式聲置,重新詮釋用來保護居住者的瓦片,如何成為記錄過去時代的文化遺產。
策展人譚學能表示以「詩意」為展覽命名,是希望從藝術角度,以打破限制和制度的架框來探討文化遺產,是次展覽旨在創造一個跨界對話的平台,促使遺產及當代藝術反思其實踐,並另闢蹊徑將過去最重要、珍貴的部份與現在串連起來。
作品一:《塵埃倫理:2011年7月22日》(2014)
藝術家:Jorge Otero-Pailos (西班牙/美國)
乳膠及塵埃
鳴謝藝術家及Sapar Contemporary
「詩意遺產」展覽場景
攝影:關尚智
作品二:《經過III:另一個國家計劃》(2009)
藝術家: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菲律賓)
紙箱、木卡板及相片
鳴謝藝術家
「詩意遺產」展覽場景
攝影:關尚智
作品三:《無聲之聲》(2021)
藝術家:梁美萍
混合媒體裝置
大館當代美術館委約創作
「詩意遺產」展覽場景
攝影:關尚智
作品四:《成為大學》(2021)
藝術家:Ursula Biemann (瑞士)
錄像及相片
8分鐘
鳴謝藝術家
「詩意遺產」展覽場景
攝影:關尚智
作品五:《森林法》(2014)
藝術家:Ursula Biemann(瑞士) & Paulo Tavares(巴西)
雙頻錄像裝置、地圖、文件、物件及出版刊物
38分鐘
鳴謝藝術家
「詩意遺產」展覽場景
攝影:關尚智
作品六:《此心安處是吾家?》(2021)
藝術家:尹麗娟
陶瓷、相片及錄像
錄像由林穎詩攝,4分鐘
大館當代美術館委約創作
「詩意遺產」展覽場景
攝影:關尚智
作品七:《凝佇之盤(荒石)》(2021)
藝術家:陳麗同
二手塑膠卡板、回收花崗岩、不銹鋼螺絲杆及螺絲帽、
鐵架、樹脂、顏料
大館當代美術館委約創作
「詩意遺產」展覽場景
攝影:關尚智
【展覽詳情】
名稱:詩意遺產
日期: 2021 年 9 月 2 日至 11 月 21
時間: 11:00 AM- 7:00 PM
地點:大館賽馬會藝方1樓
費用:免費
【展覽地圖】
【中國電影海報設計殿堂級人物黃海,多個作品成為經典,我們一齊重溫當中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