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の文房具辦港台懷舊市集 鍾燕齊:香港文化影響多國玩具

撰文:黃正軒
出版:更新:

資訊科技跟都市建設發展急速,很多古老事物來不及讓年輕一輩欣賞學習便成了憑弔對象,懷舊近年在時尚界和文化界成為潮流,昔日美學元素為人重新發現借鏡。
前人智慧、技藝跟創意在千篇一律之數碼化現代中大放光彩,顯得「新不如舊」。玩具界復古不惶多讓,搪膠熱潮可見一斑。
身為資深玩具收藏家及文具店「銀の文房具」東主的媒體人鍾燕齊(Joel)夥同台灣玩具團體「1982小時候」主理人林家緯(大D)於本月中舉辦《2017銀の文房具 X 小時候港台懷舊交流市集》,雲集港澳台玩具收藏者和古物檔主,促成三地人重溫彼此玩具回憶和歷史,留存童真點滴,分享實體玩樂的美好經驗。

鍾燕齊展示風行香港數十年的塑膠豬仔錢罌,右邊為香港本土版,實際上是抄襲自左邊加拿大原版:「豬仔代表加拿大的農場社會,穿著農夫的工人褲,被香港玩具商抄了設計並引入香港後,卻加上了兩個中式金錢在腰部,顏色變成朱紅,又有金漆。」(龔嘉盛攝)

鍾燕齊表示第二次跟台灣玩具收藏家協辦市集,「上次以我自己喜好為主,今次的交流著意反映台北、台中及台南各地收藏家喜歡的玩具,最重要是帶出香港對台灣玩具文化的影響。」美國電影、日本特攝片及動漫對全球玩具影響有目共睹,上世紀1960年代《蝙蝠俠》美劇一度帶動翻版Batman玩具潮,《小甜甜》和《鐵甲萬能俠》等日作均為台灣中年玩具迷集體記憶,香港電影文化的角色則較鮮為人知,卻值得細數。

殭屍玩具在中國殭屍片和天師片發源地香港極罕有,但在台灣一度是最流行玩具,很多是日本清版動作遊戲《靈幻道士》的周邊精品。(林家緯提供)

《殭屍先生》到《街霸》港日流行爭霸戰

林正英於80年代拍攝一系列殭屍電影,以《靈幻道士》之名同時風靡日本和台灣,衍生出台製及日製的殭屍玩具和電子遊戲,從未在發源地香港火紅過,但屬於台灣重要的玩具文化。鍾燕齊認為林正英殭屍片流行寶島,跟發達的民間宗教,如媽祖和客家人傳入之三山國王等信仰關係密切。

「台灣五步一細廟,十步一大廟,香火鼎盛,我想這是主因之一,道教跟殭屍等靈異事物有共嗚。」日本信仰為神道教,有着豐富妖怪神明傳說,殭屍屬外來物,出奇地走紅,「要歸功於遊戲的推動力。比起電影落畫後迅速過時,電玩流行周期較長。」

可遇不可求的包大人和展昭Q版公仔。(林家緯提供)

跟鍾燕齊合作策劃市集的「1982小時候」創辦者林家緯(大D)小時候在祖母經營的玩具雜貨店留連,他現為高中教師,曾有一段時間放下玩具而沉迷電子遊戲,直到大學時代起重新收集台灣玩具、懷緬童年美好,當中也有殭屍玩具,他直言對港產殭屍片懷有恐怖印象,是「童年惡夢」。去年七月首度來港參加市集時發現台港間有甚多共同回憶,例如曾是無線電視和亞洲電視在90年代初爭相購入的台劇《包青天》推出過玩具。「我帶包拯和護衛展昭的玩偶展出,港人也認識,金超群主演古裝劇《包青天》當年是八點檔黃金時段節目。」

《1992快打旋風激戰遊戲決戰大魔王》除了主題風格不同的兩張棋盤紙、骰子、擂台與小人偶之外,還有一疊印有電玩角色的玩具鈔票。(1982kids.com)

相同時期Capcom推出的經典格鬥遊戲《街頭霸王II》(台譯《快打旋風》)風行至今,阿龍、春麗、本田和軍佬等角色家喻戶曉。雖源自日本,《街霸》在香港經歷深厚本土化,以許景琛改編之同名港漫及Q版公仔周邊精品聞名,港產動作片及喜劇趁勢惡搞《街霸》,無厘頭二創仍為人津津樂道。台灣人對於劉德華、張學友和張衛健主演的《超級學校霸王》以及成龍在《城市獵人》中cosplay春麗一場印象尤深。

林家緯收藏的一套《1992快打旋風激戰遊戲決戰大魔王》桌遊,其突兀非常、亂湊而成的名字甚有港產片演繹的瘋狂氣質。似乎非官方授權的產品,盒面美術線條筆觸、面相到用色都酷似港漫畫風;棋盤紙兩張,一張屬可愛風的康樂棋棋紙,另一張是電玩畫面截圖的大富翁棋紙,附遊戲角色棋子和紙幣,計分方法邏輯難解,異於傳統大富翁:「內容物就是一盒大雜燴,實在說不出來的奇妙感。」

全球大部份《E.T.》玩具皆為台灣製造,因此見於大部份台灣玩具收藏家藏品之中。(林家緯提供)

實體玩具是跨時空

影響台灣深遠的作品還有史提芬史匹堡執導的合家歡科幻片《E.T. 外星人》(1982)。鍾燕齊道來一段玩具業往事:「本來沒有玩具廠肯接這張單,他們不覺得外星人公仔能大賣,又不熟悉電影中常見的BMX單車。香港卻有貿易公司接下,把訂單撥往台灣,生產期短,由買license、宣傳、出品到電影上映只有一個月時間。」如此造就全球大部份《E.T.》玩具皆為台灣製造,亦受當地人熱愛。

忍者龜玩具在台灣曾紅極一時。(林家緯提供)

鍾燕齊指類似「陰差陽錯」的傳奇充斥玩具業:「尖沙咀廣東道彩星大廈大堂有幾隻銅鑄的忍者龜雕像。」彩星全賴製造缺乏期望的忍者龜玩具,從破產倒閉邊緣「鹹魚翻生」重新上市,令鍾燕齊明白到成人太依賴成人眼光去決定兒童玩具應當如何,很容易誤判,好像數年前很多人估不到《魔雪奇緣》的玩具和周邊精品大賣:「大人經驗好多框框,原來在小朋友眼中我們不看好的玩具反而有趣。早期玩具很少以綠色製造,一來前人研究認為小朋友腦部和視覺對綠色不敏銳,二來配印綠色的技術如Hexagon分色較遲才成熟,達到理想視覺效果。」

鍾燕齊珍藏60年代日本Bandai生產的西洋房車鐵皮車模型,當年屬天價玩具,大英博物館亦有收藏。(龔嘉盛攝)

鍾燕齊強調玩具是重要教育工具,非電腦可取替:「啟發小朋友對事物形狀顏色的認知和邏輯思維;幼稚園的集體遊戲則訓練其群體性和互動技巧。」他認為電子遊戲不屬玩具,因沒有啟發性,只講求條件反射,不能訓練思考。而桌遊培育溝通能力以外,嚴謹規則潛而默化地灌輸兒童奉公守法價值觀。

放入電池後,撥弄鐵皮車的掣扭可發出車笛聲及開關車頭燈,當年屬高機能玩具。(龔嘉盛攝)

身為60年代出生一輩,物資短缺的鍾燕齊在求學時期經歷過把文具變成飛機大砲的創意過程。「成年人有知識,我憑設計和物料可看出一件玩具是否港產和何時出廠。小朋友眼中的玩具無新舊之分,非玩具物件只要感有趣,他們也能自行摸索出玩法。」撇除工業技術進步、降低生產條件成本等外在因素,任何年代的兒童都有很高的接受能力和想像力,因此鍾燕齊認為玩具是跨時代。

鐵皮車包裝盒上印有古早Bandai商標。(龔嘉盛攝)

成長於80年代,林家緯見證台灣跟香港同為玩具代工王國的歲月,「中南部曾有很多大廠。」當時版權法規及知識產權意識尚未通行,玩具商爭先恐後生產受兒童歡迎的電視動畫翻版玩具,「成品質素粗糙,如同大陸出產,造就很多亂拼而成的奇怪玩具。」他見過一架以迪士尼卡通《阿拉丁神燈》為藍本的電動模型車,車身卻印着中式圖騰,又發出台灣垃圾車恆常播放之波蘭鋼琴曲《少女的祈禱》音樂。

林家緯(中間戴帽者)以「小時候」團體名義舉辦交流市集及分享會,展覽自己的珍藏懷舊玩具,講解它們背後故事,除了成人可拾回孩提回憶,對小朋友而言也是玩耍和見識的機會。(林家緯提供)

為人師表,林家緯惋惜傳統實體玩具逐漸消失,時下青少年都轉玩手機遊戲,缺少跟友儕一同玩樂的經驗,「現在的孩子已很難接觸互動的玩具如『鬥片』等,一些實體玩具、小玩兒儘管不太精緻,但它們的可貴之處在於當下互動,孩子能彼此連結和分享樂趣。」現今物質豐富,把一條條橡皮筋穿起來跳繩的耍樂經驗也許將成過去,林家緯積極舉辦舊物交流活動,他曾遇過一對情侶,男方看中他藏品中一個極罕有舊糖果罐,想跟他買下來送給女方求婚,林家緯也不知如何定價,索性將罐送之,成就一對姻緣。市集可以充當平台,讓成人有機會尋回兒時至寶之餘,下一代亦可以玩耍,保留有趣而具原創性的玩具,為它們的存在留個紀錄。

「鬥片」為台灣本土玩具,玩法類似推波子、卡版對戰等計分遊戲,塑膠片大小及形象千變萬化,多隨零食、漫畫及文具等兒童商品附送。(龔嘉盛攝)

2017 銀の文房具x 小時候 港台懷舊交流市集

日期:2017年1月21日(六)至22日(日)

時間:下午1時至6時(計兩場次)

地點:銀の文房具(九龍新蒲崗五芳街27-29號永濟工業大廈B座1樓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