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考現學」微觀中環樓梯地形 行街休息做運動日常生活有學問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跟考古學一樣,它是一門方法的學問,其對象則是現在眼前所見的一切,我們希望鑽研的是人類的現在。
今和次郎《考現學入門》(1931)

上世紀初日本學者今和次郎提倡名為「考現學」的研究方法,為人們提供獨特的城市觀察視覺,揭示空間、人、事、物之間的連結。大館 — 古蹟及藝術館明天(30日)起將推出新展「街角巧現」,研究團隊以「考現學」方法重新觀察中上環附近社區,當地街坊如何在多斜路多樓梯的地形上展開工作?疫情下健身室閉門,街坊如何在社區環境中開闢運動天地?透過探討空間運用的靈活性和創意,研究成果以饒富趣味的角度呈現周遭社區的生活日常。

「街角巧現」邀請一支由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郭斯恆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過去數月肩負起街頭觀察員的工作,以期梳理這些城市活動的軌迹。他們遊走於大街小巷、天橋、露天市場、休憩公園以及縱橫交錯的斜坡和樓梯,從中發掘看似平凡的人與物,拼湊城市不同角落的隱藏故事。發掘和記錄人們的生活軌迹,他們對生活空間的創意運用來呈現複雜的城市面貌。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郭斯恆。(賴家俊 攝)

郭斯恆表示,研究重點在於微觀素描觀察及利用數據統計,除了觀察地區建築環境外,還會探究環境如何影響人的行為,而研究團隊得出四個有趣的觀察,透過四個展區探討中上環獨特空間下孕育出來的社區故事:

【關於「考現學」】

「考現學」是1920年代日本急遽都市化發展下所興起的研究方法,由師從民俗學家柳田國男的今和次郎所創立,目的在記錄人們細微行為的獨特研究方法來了解城市的轉變和背後的社會文化。

1927年春天,今和次郎在紀伊國屋書店主管田邊茂一的建議下,將之前在銀座對行人時尚風俗的調查記錄做成展覽。由於這些調查都是以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作為觀察對象,因此今和次郎將英文單詞「modern」和「olog」重新組詞為「Modernology」,即「考現學」。

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後,災民搭建臨時房屋遍布城中,面對城市重建和人們日常生活的變化,今和次郎注意到當時維持舊有習慣與吸收時尚的人並存這一社會現象,勾起他觀察被人們忽略的日常小事和城例人行為模式。例如他在東京銀座地區對路上行人的服飾比例進行觀察後發現:大多數男性身着西裝,而女性中僅有1%的人穿西裝,其他幾乎都身穿和服。這一調研結果讓今和次郎對人的行為變化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更加好奇,並開始把目光投向各種商店裏甚至集市上小攤販們招攬生意的行為技藝上。

考現學就時間性而言與考古學對立,就空間性而言與民族學對立,它專就當代文化以及人的生活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城市現象和生活方式的細微觀察記錄來審視當下生活。

+1

1. 居民在斜路和樓弟上的生活。中上環地形以斜路各樓梯街為主,地形高低不平,街坊在此工作或生活,如何因應地形改變行為習慣?例如排檔的擺設、道路的設計、居民坐地的坐姿等等,都有有趣的事情發生。

2. 新冠疫情下,康文署場所及健身室關閉,街坊如何在中上環空間做運動?在樂慶里「小羅馬廣場」、樂慶里臨時休憩處、以階梯串連不同區域的光漢台自建流動健身室?他們又如何善用公園的階梯、石椅等設施,改變公園原有的功能?

3. 城皇街唐樓大多人去樓空,但為何仍然成為熱鬧聚腳點?當區放設由舊雪櫃改裝成的「自由書舍」,如何成為交流知識、凝聚社區的空間?區內一群踢毽子的伯伯,如何承載著昔日印刷廠工業在該區的故事?

4. 摩羅街旁的弓絃巷,大約三年前該帶所圍起的鐵絲網陸續出現小盆栽,原來是由附近一間店舖老闆「芳姐」打理,她這個在社區打造小花園的行為,如何成為凝聚街坊的媒介?連結區內人際網絡?

除了四個有趣的社區故事外,大館亦邀來七名香港藝術家張靜瑜、蔡世豪、何兆南、鄺展維、梁御東、鄧啟耀、及 Nerve 以研究團隊的發現為靈感,藉新作對該區的環境作出創意回應。展覽亦邀請觀眾對其生活空間進行探索,嘗試將觀察結果與藝術融合起來,令自己和他人都可以與社區建立更深刻的聯繫。

藝術家梁御東的作品,用宣傳刊物和Banner加在沙包上,讓觀眾想想很多所謂特別訂造設計的東西是否適用自己?作品亦隱喻了「睇得唔打得」之意。(賴家俊 攝)

展覽期間亦將舉辦一系列工作坊讓親子參與,以展覽內之觀察方法及分享作引子,帶領訪客以不同視角細看日常生活方式,啟發重新想像空間的可能性,工作坊詳情可留意大館網頁。

【展覽詳情】

【展覽詳情】
名稱:「街角巧現」展覽
日期:2021年7月30日至10月3日
時間:每天上午11時至晚上8時
地點:大館01座複式展室
費用: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