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行內人黑國強談古董收藏價值如何受惠NFT技術﹕區塊鏈有紀錄
上一篇文章我們簡介過 NFT (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藝術品與『虛實兵譜』古董的運作模式。這次我們繼續訪問典亞藝博創辦人黑國強先生(Andy)及董事鄭維揚先生(Warren),從古董談到廣泛的創作,可以如何受益於 NFT 這項新技術。
文章上篇——虛實兵譜|NFT 用於實物藝術?首先要知道什麼是「非同質化代幣」
問:過往藝術品大多都是實物,而 NFT 的作品大多都不是實物,這有否顛覆藝術的概念?又如何藝術界帶來改變?
Warren:可以說 NFT 帶來了兩大顛覆:收藏虛擬作品,與直接為創作者帶來利益。
收藏虛擬作品在一般人眼中可能很先進、前衛,但大型的博物館、收藏基金其實很早已經在做這件事,例如多媒體藝術以至行為藝術,可以怎樣收藏呢?藝術界其實一直在探索或適應新的收藏方法。這本來只有大機構才能做到,NFT 的出現只是將這過程自主化而已。我覺得這是好事,推動我們去思考什麼是藝術,什麼是收藏。
第二是關於如何回饋創作者,很多人都知道版權(royalty),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機制。就如在卡拉 OK 或 Spotify 每次你點播一首歌,就會有部分的金錢歸到創作者去。這是音樂界的例子,而 NFT 可以延伸到所有領域的創作者,不論是畫家還是音樂人,都可以透過這方式跨過很多門檻,直接得到的回饋,我認為這是好事。
問:創作者希望可以保有對自己作品的擁有權,但不少受眾會認為作品、知識或任何創意都應該是公有的,所以會做出二次創作、改圖等行為,從創作者的角度這些可能算是灰色地帶甚至侵權的行為。而 NFT 的出現似乎可以軟化以上的情況,因 NFT 已經保證了作品的擁有權與創作者享有的回報,創作者的利益不會再被侵害,或許因此不再需要太緊張。
Warren:這點出了一個問題:今天一件在賣的 NFT 作品自稱是原創,但它到底是否真的原創作品呢?這問題很關鍵,因你相信它是原創作品才會買,但如果有人擅自拿其他創作者的作品來做 NFT 拍賣,而創作者表示這與自己無關,那應該怎樣解決?其實這在 NFT 世界每天都發生,我很鼓勵大家多去了解 NFT 的意義與運作模式。如果你真的喜歡一位創作者,你應該多留意創作者本人官方的社交媒體(例如 Twitter),如果不見有 NFT 作品的消息,那你就要懷疑那是否官方的 NFT 了。NFT 技術現在仍然是很新的東西,所以有很多這種騙案出現,我們要打醒十二分精神。
問:古玩有歷史感、物料的質感,每件都可以考究背後的年代、故事、過往的擁有者等等,轉到虛擬的 NFT,雖然仍有故事與擁有者,卻是完全不同的體系。從你們的經驗來看,兩種作品在心態上會不會有頗大的分別呢?我相信「擁有」與「玩賞」一件 NFT 作品,感受應該跟古玩或其他藝術品很不一樣。
Warren:心態的確很不同,但亦不如大家所想那樣180度的不同,兩者亦有重疊的地方。我們平時玩古董,很直接可以拿上手、感受它的重量與觸感,你會看到修復的痕跡、裂痕或缺了一塊。這些都是古董能給人的直接感官刺激,很多人因為這點才喜歡古董收藏。而在這種經驗之上,亦有很多人喜歡古物代表的歷史、背後的故事,或是某種傳承(例如曾有某大收藏家收藏或展覽過),我稱這些為無形的價值增值,是古董拿上手時是感受不到的,要依賴閱讀文件、了解它的歷史才會知道。
這些無形的東西,在 NFT 上其實得到了更好的體現。例如買了一件古董回來,賣給你的人說它曾有某位大收藏家收藏過、曾有過十次展覽,那你就要找一大堆資料,確認這些經歷的地點與年份,要做很多考究工夫,這過程也頗辛苦的。可是如果是一件 NFT 作品,它每次收藏與展覽都在區塊鏈上有紀錄,你不再需要做很多事,不用說服人相信收藏家與展覽都真有其事。因此收藏 NFT 作品容易多了,也會有更多人接受,它的價值亦會相對提高。另一好處是 NFT 的操作模式可以拉近創作者與收藏者之間的距離,包括我剛才所講藉著 NFT 擁有權而舉行的鑑賞會,可以容許有更多這類的互動。外國亦有藝術家給予自己作品的 NFT 持有者享有作品的命名權,或是可以間接地影響作品的創作方向,變成半委託式的作品。
問:你意思是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之中就已經開始賣出 NFT?
Warren:是的,而創作完成之後,或許可以讓手上擁有最多 NFT 的持有者得到命名權,先宣佈二十天之後做統計,這段期間持有者之間或會再互相交易,可以有這樣的做法。我覺得 NFT 打開了一扇窗,以往你可能要直接認識藝術家本人才可以得到這樣的權利,而要認識藝術家可能要經過重重的考驗,例如要透過經紀與拍賣行等中介,現在只要用 NFT 就可以做到。
問:所以是名副其實的 Decentralized Art (去中心化的藝術),就如你們的創作團隊名稱 DeArt。
Warren:沒錯。
問:判斷 NFT 虛擬作品藝術價值與為作品估價的技巧,跟傳統藝術品有否什麼不同呢?NFT 虛擬作品會否少了很多參考的因素,例如保存是否完好;但另一方面直接得多,例如不可能有贗品。雖然你提及過現在已有冒牌的 NFT,但這似乎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而不是作品本身的問題。虛擬作品的這些特性,又會否令人失去了某些趣味?
Warren:的確,學習古董與收藏的過程本身已經是一種趣味,但 NFT 亦是一種工具或過程,讓更多人認識古董這回事。你可以看見我們在做的,都是想將結果再導向到實物身上,包括剛才說的鑑賞權與購買權,都很「落地」,回到實物去的。所以我們將 NFT 看成一件非常多元化的工具,但我們最後希望回到實物,讓更多人了解為何我們如此愛玩實物的古董。
問:古董愛好者是一個群體,喜愛最新科技或藝術科技(Art Tech)又是另一群人,你們會否想連結這兩個圈子的人呢?
Warren:我與 Andy 都是古董圈的人,但同時亦愛科技,追求新的相機、無人機或穿戴裝置等東西,有時我們會想:怎麼這樣奇怪呢?我們喜歡舊的,又喜歡新的。如果可以連結兩個世界就好了,我們看到 NFT 可以是一個契機,成為兩個世界的橋樑。
問:香港傳統上不會被定義為藝術界別,如遊戲開發界的 Marti Wong(大熱遊戲《小朋友齊打交》的創作人),與流行音樂界別的音樂人陳奐仁,都搶先試用 NFT 模式出售自己的作品,並收到不錯的成績。你們認為 NFT 會為香港帶來怎樣的願景與可能性呢?
Andy:說到願景,為什麼我與 Warren 要開始 NFT 的項目,背後的原因都一樣。現在大部分談論 NFT 的人都抱著負面的態度,說這只是泡沫,但我們可以比較上一波(2000年)科網股泡沫,它的確是爆破了,但它有遺留東西給我們,沒有消失。我們現在我們一打開網頁就可以看到資訊,其實是當年的成果。
我認為加密貨幣以至現在的 NFT,都有著相似的模式。我們經營藝術品市場的人,其實一早已經很明白,早至我父親與祖父的一代開始,已經知道藝術品的價值會有波動,有起有跌,一如房地產與股票等其他投資,甚至會有泡沫爆破,但它不會消失。我相信 NFT 對藝術市場 ——特別是對香港的年青藝術家有幫助。因香港的高地價、高租金的壓縮環境,不如台灣或內地等鄰近地方的年輕人有理想的空間做創作。而 NFT 可以幫助或刺激到香港年輕人去做。
Warren:剛才講了很多 NFT 的優點,但它現在仍面對困境。很多人聽到區塊鏈技術或加密貨幣馬上就覺得害怕,因為價值的波動與風險都太大,可能會突然變得一文不值。的確有這可能,但是很少人在這個印象之外,願意更深入了解 NFT 是怎麼一回事。所以參與 NFT 的人都局限於年輕人或勇於嘗試新事物的人,一般較傳統的收藏家大多會說不,所以 NFT 藝術群組仍然很小。
Andy:正如我所說,科網股留下了一種媒介,而 NFT 現在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新的貨幣。但這種貨幣背後沒有一個很強大的實體左右它的價值升跌,沒有一個中心的主持者。加密貨幣夠不夠全面公開、透明的問題,我覺得可以有很多種演繹,但它確實不能被竄改,會永遠存在,這是它的特性。它對後世的貢獻將會很大,但現在還未必能看出來。
再說 NFT 作為工具的角色,它是很強的市場推廣工具,已成為大家談論的潮流。另外 NFT 亦是一個線上的世界,可以代入任何東西,藝術品、音樂、體育,大家都知道它是一件看不見的東西。但我們希望將 NFT「落地」,變成一件大家可以看見、摸得到的東西。大家應該首先撇開用陰謀論的眼光來看待 NFT,正如疫情之後我們生活上的很多事情已經不會回頭,我們要適應一個新的局面。
大家會恐懼 NFT,首先是因為聽不明白,但我們應該先多接受它,再發掘它的好處,或是先了解多些,再下判斷。我們的願景是將 NFT 從雲端拉回到地上,可能到時大家會明白多了,它的應用範圍亦可以更廣。我就想到可以用 NFT 做很多有趣的事情,例如最近我跟一個研究麵包的人談過,我說麵包也可以用得上 NFT 呀,如果他研發出新的烘焙配方,就可以製作成 NFT,只有代幣持有者可以獨家試食這款新配方麵包。
之前我曾開玩笑說 NFT 是「No-Fun Time」,因為我花了不少力氣才明白 NFT 到底是什麼,然後我發現它其實不是「No-Fun Time」,它本身是很有趣的,它將會幫助未來的人,尤其是藝術家。
問:如果大眾真的仍然對於 NFT 抱恐懼的態度,我們可以做什麼來推廣它呢?
Andy:我認為大家應該抱著接受的態度、思維來看待 NFT。大家都很清楚 Elon Musk 說一句話足以對加密貨幣有多大的影響,但你不得不服的是,即使當他是個騙財的騙子也好,他也是個真的做到讓人上太空的騙子,他有認知能力與資格去講加密貨幣這回事。有些人比其他人走得前很多,坦白說我與 Warren 不想做落後的一群。
在 OpenSea 網站上現在正有幾百萬件 NFT 作品在出售,你可看到其實入門的門檻並非很高,它成功與否是另一回事,但這是一個人、一間小公司或一支專業團隊就可以做到的事,問題是你是否願意踏出這一步。當沒有中心化的角色在背後操控,任何人都可以利用 NFT 作嘗試,我很喜歡這個說法。香港藝術家受實體的空間所限,可以在虛擬世界開拓其他可能性,最後甚至可以真的上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