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電影節】世界經典再現銀幕 4K修復李小龍電影
在這速食時代,生產的速度快了,淘汰的速度也快了,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東西愈來愈少。文化需要累積,但在累積的過程中,時間卻以它無可抗拒的力量,摧毀了那些承載著人類智慧的物件。電影也同樣要面對時間的考驗,除了電影創作本身能否跨越時間成為經典之外,也包括承載電影的介質能否妥善保存下來。感謝那些從事電影修復工作的專業人員,讓那些久遠的、在我們出生之前就有的電影,以新的面貌帶到我們眼前。
百看不厭的世界經典
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3月21日至4月4日)將帶來8部來自世界各地的經典修復,以及4部李小龍電影修復版。記得去搶票,感受一下那跨越時間的影像魅力。
8部世界經典拍攝於不同時代,展現出不同的電影魅力。1916年的《黨同伐異》(Intolerance),被認為是美國電影之父格里菲斯最具野心之作,雖然當年票房不佳,卻得到了時間的認可,成為最偉大的默片之一。蘇聯蒙太奇祖師愛森斯坦的《俄軍抗德記》(Alexander Nevsky, 1938),將古俄羅斯的壁畫、建築以及普羅高菲夫的古典音樂共冶一爐,是蒙太奇電影中的經典。英國導演大衛連的《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 1965),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斯特納克的同名小說,電影拍得浪漫哀怨動人,成為史詩愛情片中的不朽之作。
1973的《想當年》(Amarcord)是意大利導演費里尼的半自傳電影,電影呈現了二戰前意大利的風光,沒有跌宕起伏的戲劇衝突,卻值得慢慢咀嚼。侯孝賢拍攝於1983的《風櫃來的人》,則帶來80年代台灣南部的記憶,也是導演奠定其地位的作品。菲律賓導演連奴布洛卡的《英思安》(Insiang, 1976),描述了馬尼拉貧民窟的生活,是第一部獲邀參加康城影展的菲律賓電影。
比利時導演桑堤艾格曼的成名作《主婦日誌》(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 1975),被視為真正的女性電影;與之相對,美國導演馬田史高西斯的《盜亦有道》(Goodfellas, 1990),則帶着強烈的男人味,是美國影壇繼《教父》(The Godfather, 1972)之後另一部描述黑幫的經典電影,但在風格上又和《教父》形成鮮明對比。
此外,電影節也將帶來4部經過4K數碼科技修復的李小龍電影:1971年《唐山大兄》、1972年的《精武門》和《猛龍過江》,以及1978年未能完成的遺作《死亡遊戲》。這幾部電影曾令香港功夫電影風靡世界,如今數碼修復的高質素影像下,我們再次欣賞到這位武術家在銀幕上的英姿,記住他為香港電影乃至世界電影所作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