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羅|開拓超現實主義 反對畢加索的西班牙國寶級畫家|人與物

撰文:唐晉濱
出版:更新:

藝術史中有不少「三傑」,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後印象派三傑梵高、高更、塞尚。那西班牙三傑又是哪三位?畢加索達利大家想必認識了,但第三位是誰呢?就是胡安・米羅(Joan Miró)。

胡安・米羅(Joan Miró)(Wikimedia Commons)

巴塞隆拿與加泰羅尼亞的畫家

米羅出於與長大於巴塞隆拿的哥特區(Barri Gòtic),屬於加泰羅尼亞區(Catalonia)。他對這片土地的自然景觀抱有無比的熱愛,甚至被形容為一種類近國族主義(nationalism)的情感,但這份感情源於加泰羅尼亞的大自然,而不是出於任何政治意識形態。

米羅《Carrer de Pedralbes》,畫於1918年,米羅單憑簡約的線條,就表現出形狀與空間深度(Wikimedia Commons)

米羅十三歲即開始習畫,他二十多歲就開辦個人展覽,但作品卻被恥笑與羞辱。其後米羅於巴塞隆拿的野獸派立體派展覽接觸到這兩個畫派,然後就到了巴黎去。早年的米羅受梵高與塞尚啟發,他亦經歷過野獸派與立體派的時期。

米羅《農地》一畫,被美國文豪海明豪看上並大加讚賞,認為米羅同時畫出了「到了西班牙與離開了西班牙無法回去」給人的感覺。

米羅《農地》(The Farm)(資料圖片)

二十年代的米羅非常活躍於西班牙與法國的畫壇,他很快就從野獸派與立體派之間的前衛藝術,轉到向超現實主義的探索。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宣言》作者布勒東(André Breton)曾說:「米羅在所有人當中,是最超現實的一個」,更指米羅在二十年代來到巴黎,是超現實主義藝術得以發展的重要階段。米羅到底何以得到超現實主義「教父」的認證呢?

米羅《獵手(加泰羅尼亞景觀)》(The Hunter The Hunter (Catalan Landscape))(MoMA)

如果大家記得超現實主義的基本「文法」,大概會漸漸看出米羅繪畫中的超現實特性:

重溫超現實主義的「文法」——馬格列特:挑戰人類常識與視覺習慣的超現實主義者|人與物

米羅最著名的單幅作品,是《小丑嘉年華》(The Harlequin's Carnival)。我們首先可見畫面的場景非常熱鬧,呈現一幅於室內舉辦的嘉年華,整個空間有非常豐富的圖像或角色,全部都有著清晰的輪廓。畫題中的主角小丑不算很突出,就在畫面左方,有著紅藍兩色的陰陽臉、如日本女鬼一樣的長頸,與像達利一樣的鉛筆鬍子。

米羅《小丑嘉年華》(The Harlequin's Carnival)(資料圖片)

《小丑嘉年華》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在於畫中元素從形狀到顏色都非常自由,隨處可見被簡化、扭曲、拉長按扁等種種變形的圖像。米羅用與達利相近的一套「文法」作畫,但米羅的畫沒有透出達利的暴力與死亡氣息,只充滿歡樂。

布勒東從佛洛伊德的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方法之中,提煉出超現實主義的目標與技巧:即是透過讓精神進入純粹的自動化過程,脫離任何理性的操控,解放心靈真正的運作模式。簡單來說,就是讓自己放空或出神,途中想到什麼就寫/畫什麼,信馬由韁,不加任何判斷與限制。

布勒東:這個世界一直被理性壓抑 因此我們要超越現實

米羅要畫出如此富幻想色彩的作品,就要動用到自己精神的兩個部分:以自動書寫(automatic writing)或自動繪畫(automatic drawing)的方式,探索無意識領域中的意像。米羅曾嘗試從半清醒半入夢的狀態之中,捕捉這模糊界線中意象,再畫到作品中去。在得到意象之後,米羅再發揮畫家的技藝,有意識地鋪排畫面,使各種意象成畫。

意外地,無意識的海洋不一定如我們通常理解那樣充滿黑暗的欲望,米羅就打撈出一幅幅充滿趣味、宛如兒童畫的大師之作。

最富童趣的現代藝術

【人與物】——保羅・克利:繪畫就是帶着線條去散散步|人與物

我們曾以「童趣」來形容克利(Paul Klee),在這方面,米羅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米羅畫中的造型雖然詭異,但卻不帶有威嚇性,不會讓人感到不安。米羅的不少畫中都有眼睛,如《獵手,加泰羅尼亞景觀》中央的巨眼,或《小丑嘉年華》窗旁的飄浮生物。米羅認為當觀者在看這些畫時,畫中的眼睛亦在看著觀畫者(頗有尼采名句的味道)。

米羅《荷蘭式的室內(一)》(Dutch Interior (I)),用了更符合透視的遠近法及更飽滿的色彩,營造出不同於《小丑嘉年華》的畫面,但同樣深具趣味(MoMA)

曾有觀者看過米羅的《世界的誕生》(The Birth of the World)後說了一句:「我的小孩也畫得出啦」。但正如【人與物】系列在論畢加索時講過,這句說話或許反過來是對藝術家的讚美。的確有不少兒童藝術教育都以米羅的畫為例子,小孩在顏色與形狀的飛舞之中,會找到趣味與共鳴。

米羅《世界的誕生》(The Birth of the World)(MoMA)

如此來看,達利(超現實主義)與畢加索(學習兒童畫畫)兩位西班牙同行的絕學,米羅將兩者融為一體,創造出只此一家的獨有風格。

米羅《月亮前的女人與狗》(Woman and Dog in Front of the Moon)(MoMA)

「刺殺繪畫」——米羅的藝術理念

米羅的朋友形容他的「生命與創作完無融而為一」,在天真的童稚之心背後,米羅對於藝術亦有暴烈的一面。他認為傳統繪畫過於為資產階級服務,被富裕階層用以推廣政治宣傳與文化的身分認同。達達主義有相似的批判,但沒有探索新的繪畫形式,而轉向了概念藝術;米羅則要以繪畫來「刺殺繪畫」(assassination of painting),破壞傳統繪畫所用的視覺語言,創造出新的繪畫形式。他將曾經追隨的立體派亦歸為「資產階級藝術」,甚至揚言要毀掉畢加索的結他(畢加索作品中常出現的物件)。

米羅亦討厭藝評家,認為他們想當哲學家,多於真正觀看與感受作品,藝術對於他們只是用作挪用的外衣。米羅相信繪畫與藝術包含著倫理與道德的目的,繪畫應該要跟世界溝通。在充滿批判與戲謔的後現代或當代藝術之中,米羅始終真誠地以藝術,為世人帶來快樂與希望。

【人與物】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