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記者周樹佳|尋找香港失去了的幾代人 細讀香港人故事
墓穴,素來都予人神秘感覺。沒有多少人知道,被稱為「石屎森林」的香港,原來也是風水寶穴的集中地。曾在電視台任職周樹佳先生,素來對香港的墓穴文化情有獨鍾。他在退休後將自己蒐集而來的資料和典故,彙編成《香港名穴掌故鈎沉》一書。他表示,名穴是香港民俗學的重要組成部份,見證了香港發展前的地貌,卻往往被大歷史所忽略。如果民間學者不動筆,它就會從此湮沒於官方的敘事結構之中。
文:李開泰
南國留寶地
大學修讀中文系的周樹佳,1988年開始於電視台擔任編劇,但他負責的並不是戲劇,而是資訊型節目。當時他有一本舊書,講述香港的風水山墳。他以之作為參考資料,拍攝了亞視節目《香港乜都有》,結果收視很好,並藉此認識了一批風水師傅及圍村父老。
在他們的引領下,周樹佳開始實地考察香港不同的風水名穴。《香港名掌故鈎沉》中所載的其中兩個經常給風水先生「覆墳」的墓地:「孫母墓」及「半月照潭」,便是他最早探尋的名穴。所謂覆墳,意即考察一些著名墓地,以引證堪輿書本中的理論真偽。
透過拜會這些歷史悠久的名穴,周樹佳重新發掘出香港文化中,經常遭人忽略的一面。例如墓碑上的文字,便印證了許多地區歷史的真偽。而墳墓的結構,則反映了香港的社群變遷。除了東莞式的墓穴,還有客家、潮州等不同樣式。至於背後所涉及的風水學說,就更加只有香港、台灣及南洋一些華人社區能夠保留下來,中國大陸因提倡火葬,土葬日少,連帶風水術的流傳也受到制約。
民俗學的取與捨
這些民間的風俗習慣,昔日往往都會被史學家忽略。周樹佳強調,他的研究面向地方民俗,雖屬「小歷史」,卻正好填補一些學術界和官方敘事的空白處。以闡述名穴地理佈局的風水圖為例,它們其實並非嚴格意義的地圖,純粹是概括名穴的玄學理據,難以被視為嚴謹的學術資料。然而,從中卻可以粗略見到香港舊日的歷史地貌。這些對於崇尚發展的執政者來講,自然毋須詳加記載。
不過,研究「小歷史」也有其獨有的問題。例如許多文獻都有白字和異體字,常要自己再作考證。事實上,山墳祭祀本屬家族的私人事務,文字資料本來就不多。如果是名門大族,可以查閱族譜追本溯源。但箇中的細節,都是依靠後人口耳相傳,難免會有自相矛盾之處。因此周樹佳撰書的時候,主要是描繪典故的「母題」,即其基本架構。其餘有衝突的部份,則留下各個版本讓讀者自行參考,像書中文首有關曾大屋的一章,便只用點列的方式,記載了五個曾貫萬發家致富的傳說關節,其餘則一概不提。
中國文化的永恆基因
既然山墳事務只在族中流傳,周樹佳要探尋名穴,只得以白撞的方式「Cold Call」大家族後人。而某些較偏遠的山墳,更加需要後人在祭祀一併帶路。如果錯過了日子,就要待到明年。慶幸的是,周樹佳至今仍未被人拒絕過。
在科學昌明的現代社會,風水學說早就備受挑戰。而香港地貌的急劇變化,也令「龍脈」再難維持。但周樹佳認為,風水文化必然會繼續存在,因為它早已滲入華人的基因,即使時局變遷,亦不會有任何動搖:「這是我們中國人的DNA,亦是宗族之間互相連繫的話題和共同信仰。世世代代都不會變,就算再有一場文化大革命,也不能消除!」
被問到會否再出版相關的著作,周樹佳表明,自己一定會繼續撰寫名穴的題材。現時他手上有三百多個山墳資料,包括一些鄉村的開基祖、分房祖和具功名的人物。研究名穴,就於是瞻仰古人,兼引證香港歷史。
近年常言道要保育香港文化,或許,先人的墓地早已提供了一座文化寶庫。一條連結過去的鑰匙。
出版資訊——
書名|香港名穴掌故鈎沉
作者|周樹佳
出版|天地圖書
日期|2020年11月
作者簡介——
周樹佳|民俗記者,香港史地掌故研究者。浸會大學中文系學士、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文學碩士。工聯會、青年協會、長春社民俗文化課程導師。公開大學專業廟宇管理證書課程導師。著有《香港民間風土記憶(一)、(二)、(三)及(四)》、《李我講古(一)至(五)》和《香港名穴掌故鈎沉》等二十餘書。
(標題由編輯撰寫。原題:民俗記者.周樹佳|探尋香港名穴典故 記錄主流以外的「小歷史」)
尋書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