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欣賞101|與書法不再「隔著個太空」 阻你十八秒多面睇毛筆字
過去未有智能電話,寫情信要選幾張充滿文青感覺的信紙,再「天天寫封封寫滿六百句的『我愛你』」,寫到手也麻痺了。現時一機在手,指頭敲敲碰碰就有六千句,親筆寫字一年都寫不到六百字,毛筆字更是一年一度揮春限定,用完即時放回櫃桶底。
但是,古人日日與毛筆相伴,寫字就是生活日常。不過未有紙之前,字又要寫在哪?中學通訊會用漫畫字體,工作時用新細明體,原來古代都有不同字體供文人選擇?
相信大家讀書時或多或少都試過拎過毛筆練過寫九宮格,但中國書法字體嘅鐵畫銀鈎識唔識分?可以先玩這個MC遊戲,睇睇自己對中國書法了解有幾深!
寫了五千年從未覺得太乏味
五千年前有人想問天命誰能扭轉運程,就在龜甲刻字然後BBQ燒它一燒,由當時的專業人士判斷裂紋彰顯甚麼天意。那些似圖非圖的象形文字是現時所知最早的中文字——甲骨文。別以為這只是古代書法,內地就曾有學生用甲骨文寫作文,「如朝朝代代每個不朽烈士奮勇」,舉國關注。
時至孔夫子的春秋戰國時代,書寫字體是篆書,而且各國有自己的篆書字體(後世稱這些各國篆書為「大篆」),真係七國咁亂。人們會用毛筆寫在竹簡和木片上,不想「繼續被動來做普通的大眾」的話,有錢人更會寫字在絲綢絹帛上。春秋都只聽天地號令,秦統一六國推行書同文,全國一律採用(秦篆,後世稱為「小篆」)。而因為政府事務繁多,官員寫字要快,漸漸就發展出簡化了的新字體——隸書,到了漢代,隸書已成為廣泛日用的字體。它平正勻稱,蠶頭雁尾,方正齊整。
去到東漢後期紙張出現,終於「不怕多寄幾百封信」。毛筆在紙上線條更靈活,為書法帶來很大改變,繼而出現楷書、草書、行書等書寫字體,令後世書法家可以「年年月月晚晚朝朝密密」寫下不同的字。
所以決定親筆的答覆,等你相信
當時書寫工具已很便利,不管追債還是考試,書信尺牘便條往還,大筆一揮個性盡顯。情信成功與否靠的是誠意,考官評分就靠字體好壞。正所謂「情願不怕面紅,
頑強地進攻爭取你認同」,考試想要考得好,令考官不僅「閱」而會點個讚打個高分,基本要求就是要寫出一手好字。
因為考官「見字如見人」,這不是指像爭產案要查偽冒簽名,而是當時認為字體秀麗幾乎就等同人品忠直。聽起來好像有點武斷,但脾氣暴躁沒耐性的人,自然難以寫出工整的字,反之「專心得金剛鐵石也動容」的人,字肯定不會差。見字知人,想想又有點道理,小時候常被老師長輩教導要「寫好啲字」,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寓樂頻道推出的【藝術欣賞101】系列,第十一集:《中國書法多面睇》就能看到中國書法的演變,以及文人如何「見字如見人」:
羲先生,可否阻你十八秒鐘看看信
例如,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為朋友送上三百個柑橘,用行書寥寥數筆寫上《奉橘帖》幾個字,簡單來說就是memo一張,就足以令書法愛好者如獲至寶,全因其一字千金——帖子寫明「奉橘三百枚。霜未降。不可多得」,是在下霜之前採收而得。網上有部落客推測他當時得了好果實,吃得開懷,因此字體飽滿大方而流暢。是否認同以上解讀或因人而異,但人追求書法美感,古今都有共識,除了美學根據,當中還有書法家的經歷。
今天,王羲之片言隻語都已經價值連城,假如大家現時可以用時光機寄信給他,你又有沒有把握令他見字如見人,讓「超級偶像也動容」再「給你寄贈簽名的信封」呢?
這麼近那麼遠的中國書法
書法家禮尚往來寫幾個字,我們都能欣賞到字體美感與書法家的個性。今日我們一句「喂Siri唔該幫我寫段字」已經可以用人工智能寫個訊息,書法早已成為一門專業與藝術,又或是特別日子時才會用到。
每逢農曆新年,大家總會傳統一次,寫一寫揮春,自拍然後吸一吸like。金絮紅紙,鐵畫銀鉤,老派點就貼「招財進寶」合體字,文青或會寫一張「見字飲水」,但今年來張「身體健康」必定最合時宜。
對於中國書法,「人人都怕難怕倦」,但其實現時街上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書法字體,只是大家沒有留意而已。之後【藝術欣賞101】將會繼續為大家介紹日常生活中身邊的中國書法,大家記得密切留意了 !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