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藝術欣賞101】山水畫亦用全景模式?古人繪畫代替影相借景抒情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打工仔」面對「腦細」無理要求,要好好抒發鬱悶心情的方法,除了可以在社交媒體出帖反擊,再跟朋友在群組吐吐苦水,假期更可行山拍照放鬆身心。這些現代減壓方式,古人亦有相似做法,只是用的不是手機,而是以紙筆墨硯寄情詩文書畫。

(山水畫大家肯定看過,但為何同一人物會在畫中出現了數次?可以先玩這個MC遊戲,看看自己對「中國山水畫與文人畫」的了解有多深)

江南四大才子因電視劇集深入民心,或許大家都會記得口頭禪為「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文壁(文徵明) 及逗趣搞笑的唐寅(唐伯虎)。現實中二人的經歷沒有劇集那麼高潮迭起,仕途更不太如意,就像今天各行各業面對飯碗不保的威脅,古人和我們都容易被工作所困,需要寄情山水紓壓。

文徵明受翰林院同僚排擠而「炒老闆魷魚」,辭官還鄉;唐伯虎多次被人誣告治罪,畫家多情,風花說月,都只是後人FF(幻想);其實,他們與今天職場失意的打工仔並無二致。人從煩囂都市中逃脫,就想回歸自然的簡單樸素之中。現代人聯群結隊周末成為「山系男女孩」,古時的官場打工仔受盡「高人」欺負後就登上崇山峻嶺,成為「古代山友」。

我們與古人一樣喜愛自然,只是現代人會把喜怒哀樂通通投進網絡世界,古人則把感情通通放到筆墨之間。

(文徵明的《長林消夏圖》)

「拼圖」式表現大自然和而不同之美

小時候跟學校到郊野公園寫生總是「唔知自己做緊乜」,被樹木四面包圍之下,畫來畫去都只有眼前那株樹,那為甚麼不去屋邨公園畫榕樹?科技進步後,行山時總是走到哪兒拍到哪兒,水塘拍一張,山頂拍一張,穿過叢林拍一張,跳過溪澗時再拍一張。最後把各個場景的照片一起放到社交媒體,一方面讓整個「叢林歷險」重現朋友眼前,同時也令人感到大自然和而不同之美。

這個「拼圖」式表現手法,並非現代科技獨有,因為中國的山水畫也可以做到同樣效果。

今天大家看到的中國畫,看到人物躲在山水之間,不難察覺「有啲嘢」,藝術評論家會把它歸納為「散點透視法」,就像昔日我們讀古文或者做作文功課時所學過的描寫方法「步移法」—— 一步一風景。

清代畫家高簡的《江山不盡圖卷》就最能說明這種畫法。這幅橫卷為何讓人有置身山川的現場感,恍如走進全景電影院一樣,又如一幅行山地圖 ?畫家其實是運用了散點透視法去表現特殊的空間感。我們賞畫時,可從空間布局感受到時間的因素:從這一分鐘開始計起春風秋雨間,會看到山川之間的四季變化;尺寸千里,最後以冬日景色為全畫作結,與萬化冥合。仔細看,山川間的人物活動可謂一覽無遺,同一主角在四季各景中重複出現,觀者好像看電影般見證著畫中人物不同時間下的活動,體會畫家寄情山水,自得其樂。

( 高簡的《江山不盡圖卷》正能表現「一山而兼數十百山之意態」之美)

中國畫與西洋畫均有各自的技法特色,東西作畫技法如何不同,以及中國畫如何表現空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推出的康文署寓樂頻道【藝術欣賞101】系列,第三集:《山水畫和寫實》就有深入淺出的說明:

古代「山水故事」出post 抒情

許多藝術愛好者參觀展覽,都愛分析畫家技法。以往畫技超卓的文人能記住山水方位,不自覺地運用散點透視法繪畫大山大水,就像今天打工仔在塞車途中寄情於龍翔道仰望獅子山拍攝一張「我哋大家在獅子山下塞住了」,或者在屯門公路有塞車才子塞到日落忍不住拍攝「夕陽無限好只是在屯公」,立即在社交媒體張貼作品,借景抒情、感懷身世一番。

(唐寅的《桃花菴圖卷》)

只要明白古今打工仔的身世和心態,就有了欣賞山水畫與文人畫的心理基礎。想知道這一群古代山友行山散心登峰所見,用了甚麼技巧,如何表達他們懷才不遇或是自得其樂,答案可在【藝術欣賞101】第四集:《文人畫和寫意》中找到:

每人心裏都有一幅山水畫

畫中人有時是文人繪畫的自己,有時是山野人家。文人有了經歷,筆觸自然流露情感,「一山而兼數十百山之意態」,自有更明確的、可考證的背景——天與地,山與水,人與物,成為了文人自我療癒的心靈慰藉。將作品掛在自己的居室,偶看山居人物怡然自得,天際飛鳥繞山過水,實是古時文人最常使用的抒壓方法。

古人舉頭望山水,今人低頭睇手機,打工仔尋找的都是片刻安慰。其實每人心裏都有一幅山水畫,似是看透世情,卻又隱伏愁思,分別只在於,古代文人以書畫到達思想境界。藝術離我們其實很近,只要我們願意細心留意和接觸。未來【藝術欣賞101】亦會繼續推出其他精采的藝術介紹短片,大家記得留意!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