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欣賞101】由軟件封面到網絡MEME 文藝復興痕跡常出現
「文藝復興」這個發生在幾百年前的思想潮流,時至今日,仍為世界各地帶來無數題材與話題:由「打卡」自拍濾鏡到軟件封面,甚至網絡熱話迷因(MEME)都能看到它的痕跡。
原來數百年前興起的文藝復興作畫技巧,到現在仍影響我們的視覺語言,更與我們身邊的事物息息相關,對此你又了解幾多?
(大家可以先玩這個MC遊戲,看看自己對「文藝復興」的了解有多深)
回顧1980年代,美國著名圖像繪製軟件公司開發畫家專用軟件,至今已成為藝術和設計界的必用工具。這套軟件的封面,就是挪用了文藝復興大師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的著名畫作《維納斯的誕生》。用家每次啟動軟件時,都要一睹女神芳容,並順便向女神祈求保佑不要「當機」。
轉眼間來到現代,《維納斯的誕生》繼續是網絡寵兒,但女神則變成了男神、動漫角色、貓貓狗狗小白兔,甚至是俄羅斯總統普京。誰又會想到西方美術史第一幅比例跟人體等大的女性裸體畫,在數百年後仍有這種影響力,更成為網絡迷因?
這種影響力並不單是來自波提切利一人,更是來自整個文藝復興時期的創新視野。文藝復興時期講求全人發展,在探索科學、哲學與數學的時候,當時的人變得更重視對事物的觀察與表現,那時期創立的「透視法」和「明暗對照法」繪畫技巧,影響了後世數百年的藝術表現手法與選材,突破中世紀的刻板平面作畫技巧與單調題材。例如波提切利的《玫瑰園的聖母》,與中世紀同類題材比較,他的比表手法更能凸顯人物的立體感,細節如聖母頭上起褶的薄紗、柱廊內古銅色的混合風格柱頂、地板上和拱門內的大理石紋,處處顯現大師的高超技法。
最近一套以國際象棋為題材的劇集,就被網民在截圖中加入不同虛線,以展示拍攝手法,當中大量成品就與「透視法」有關。這個基本的拍攝技巧,正是來自於文藝復興時代的作畫技法。想知道「透視法」如何表現立體物件與三維空間,以及女士化妝時亦會用到的「明暗對照法」又是甚麼,就要看看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推出全新的康文署寓樂頻道的【藝術欣賞101】系列。第一集:《文藝復興藝術基本步》將會為大家深入淺出介紹如何欣賞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特色:https://youtu.be/6orAGwxuVi0
由「塞車」到「慈母」
在文藝復興之前 ,中世紀的畫家為了表現出宗教人物莊嚴與神聖的一面,人物的樣子都會較「凝重」。如在《聖母登極》中,聖母看起來像在觀塘塞了個半鐘的巴士乘客,耶穌BB的樣子更像faceswap裏的某個叔叔,表情嚴肅木納。
反觀文藝復興時期亦有宗教人物的作品,但作畫角度就很不同了。如波提切利的《聖母與聖嬰》(Madonna della Loggia),就非常人性化地表現了聖母作為母親對孩子的憐愛之情。
聖母表情由「像架車困擾擠塞的市區」變成「是妳多麼溫馨的目光」,背後又有甚麼原因?文藝復興時的肖像畫又有甚麼特別?繪畫角度又如何影響觀者注視重點?【藝術欣賞101】第二集:《文藝復興時期的肖像畫》用兩分鐘講解你知:https://youtu.be/xvjxc1i65eY。
大家如果想了解更多有關文藝復興時間的作品,就不要錯過2020年12月31日由香港藝術館舉辦的香港藝術館現場直播 –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波提切利與他的非凡時空 — 烏菲茲美術館珍藏展」網上導賞團了!詳情請瀏覽康文署寓樂頻道的【互動+01】網站。
「文藝復興」熱潮仍未減退
文藝復興期間的藝術家與作品,落在香港調皮的電影創作人與音樂製作者手裏,亦成為香港次文化現象。1990年代,有男歌手挪用達文西《蒙娜麗莎》為唱片封面,套用自己長了鬍子的頭象,成為香港惡搞文藝復興的鼻祖;有電影人挪用達文西設計人物,以他的科學探索精神重塑為神經質科學家「達聞西」發明「攞你命三千」,似向文藝復興致意,又不失香港特色。
近月,在日本有人研發一個人工智能程式,網民只要上載自己的照片,就能配對文藝復興時期名畫裏的人物肖像(該時期的代表人物如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波提切利......等),取代自己在社交媒體的頭象,一時成為幾百年前的「文青」——文藝復興青年 。看來,文藝復興的熱潮,仍未有減退跡象。
未來康文署的【藝術欣賞101】亦會繼續推出其他精采的藝術介紹短片,大家記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