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Lennon逝世40周年|渴求和平卻投身激進 曾被美國勒令驅逐

撰文:可夫
出版:更新:

上星期二(12月8日)是John Lennon的40周年死忌。一曲《Imagine》,讓世人都看到了他對和平的渴求。但在大同世界以外,他亦一度投身激進政治,險些被美國政府遞解出境。直到遇刺前夕,他又好像對這些輕狂歲月莫名後悔、惶恐不安。
或許比起Love and Peace,掙扎與痛苦才是對他的最佳註腳。

延伸閱讀

荷里活影星祖瑟夫邀港人看圖作文 網民關注香港近年社會局勢

李小龍成名前的6部粵語片精選 回顧武打巨星的少年歲月

Count me out, or in?

要回溯John Lennon的政治理想,音樂自然是最佳途徑;幾乎每次他的思想爭扎,都可以用一首歌來標記。

1966年,越戰正在進行得如火如荼。不同於後世的想像,當時大部份的美國人都支持美軍出兵越南。而在美國也深受歡迎的Beatles,卻率先步入逆流。他們不顧經紀人的反對,公開譴責越南戰爭。兩年後,他們發布了歌曲《Revolution》,諷刺一切的暴力形式。歌詞寫道,無論改變世界的理想再美好,只要涉及到破壞,就不用算他們一分了(But when you talk about destruction, don't you know that you can count me out)。

但其實在同年11月發行的《白色專輯》(The White Album)中,John Lennon對這首歌作了一個很輕巧,卻又意味深長的改動:他在「Count me out」的歌詞後面,加了「In」的和音。似乎,他已經對現實政治產生了一絲觸動。

在1971年11月發行的《白色專輯》(The White Album)中,John Lennon對《Revolution》作了一個很輕巧,卻又意味深長的改動:他在「Count me out」的歌詞後面,加了「In」的和音。似乎,他已經對現實政治產生了一絲觸動。(Ultimate Classic Rock)

翌年,他與新婚的第二任太太小野洋子(Yoko Ono),前往阿姆斯特丹度蜜月。他們在當地酒店開展了著名的「為和平臥床」(Bed-in for Peace)活動。兩人躺在酒店房的床上一個星期,聲稱要抵抗世上的一切暴力。

後來他們打算去到美國,再進行一次「臥床」。但因為被拒絕入境的關係,他們改道加拿大的蒙特利爾,並在「臥床」期間寫下新歌《Give Peace a Chance》【註一】。渴求和平的基調不變之餘,還明確諷刺了當時愈趨盛行的新左翼浪潮。歌詞提到,所有人都在談革命,提倡這個主義、那個主義,但他只希望能夠給和平一個機會:

Ev'rybody's talking 'bout

Bagism, Shagism, Dragism, Madism, Ragism, Tagism

This-ism, that-ism, is-m, is-m, is-m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這個階段的John Lennon,雖然經歷過思想爭扎,但他始終是一名堅定的和平主義者。比起暴力抗爭,他更相信冥想、藥物和創作的力量。

John Lennon與新婚的第二任太太小野洋子(Yoko Ono),在阿姆斯特丹開展了著名的「為和平臥床」(Bed-in for Peace)活動。兩人躺在酒店房的床上一個星期,聲稱要抵抗世上的一切暴力。(Ultimate Classic Rock)

險些被驅逐出境的激進分子

然而,事情很快出現轉變。1969年10月15日,華盛頓舉行了聲勢龐大的反戰遊行,社會運動正式邁入高潮。而《Give Peace a Chance》則成為了街知巷聞的示威歌曲,被無數青年所頌唱。

或許是受到社會氛圍的感染,John Lennon不再深居一隅,而是主動邀請了當時英國新左翼的代表人物、越南團結運動(Vietnam Solidarity Campaign)領袖Tariq Ali,一起商討時事。1971年,Ali帶同著名左翼作家Robin Blackburn,為John Lennon進行了一次訪談。席間他清楚表明,必須要與年青的工人階級團結一致,並為女性帶來解放,才可以成就真正的革命。這次會談後來也被刊登在美國的新左翼雜誌《壁壘》(Ramparts),並題為「轉往赤色的工人階級英雄」(The Working-Class Hero Turns Red)

1971年,著名左翼作家Robin Blackburn,為John Lennon進行了一次訪談。圖中John Lennon手持的《Red Mole》,便是由Robin Blackburn擔任編輯的新左翼雜誌。(The Left-Berlin)

這年John Lennon創作了歌曲《Power to the People》,歌名意思清晰明白。後來他和小野洋子移居到了紐約,並完成了那首驚為天人的《Imagine》。許多樂迷及樂評人都會將歌詞的重點,放在消除國界及宗教差異的內容上。但其實字裡行間還暗示了對私有產權的拋棄,即「Imagine no possessions, I wonder if you can」,而這跟John Lennon當時的左翼理想,絕對是密不可分。

期後,為了阻攔尼克遜(Richard Nixon)連任,John Lennon決定舉行一場全國巡迴演出,藉此呼籲剛滿18歲的年青人,即場登記成為選民。在麥歇根州的首場試演會上,John Lennon公開聲援因藏毒而被捕的白豹黨(White Panther Party)【註二】成員John Sinclair,吸引了近15,000名觀眾到場。另外「芝加哥七人案」(Chicago 7 Trial)中的數名成員,以及黑豹黨創辦人之一Bobby Seale亦有上台發言。

為防止巡迴演唱得以成事,美國中情局以至英國軍情五處(MI5)俱有派員監察John Lennon的一舉一動。最後,共和黨參議員Strom Thurmond向尼克遜建議,將John Lennon遞解出境免除後患。幾個星期後,美國政府以曾在英國藏毒為由,向John Lennon發出了驅逐令,巡迴演唱會無奈作罷。兩年後驅逐令獲得撤銷,John Lennon也在1976年正式取得了美國錄卡。

期後,為了阻攔尼克遜(Richard Nixon)連任,John Lennon決定舉行一場全國巡迴演出,藉此呼籲剛滿18歲的年青人,即場登記成為選民。在麥歇根州的首場試演會上,John Lennon公開聲援因藏毒而被捕的白豹黨(White Panthers)成員John Sinclair,吸引了近15,000名觀眾到場。(Wiki Commons)

真是社會主義者嗎?

1980年12月8日,John Lennon在寓所內接受了人生的最後一次採訪。期間他提到自己在利物浦長大的經歷,令他對工人階級的景況感受甚深,並決定了他的反戰立場,如同社會主義者一般。訪問結束後,他就在門外被槍殺身亡,終年40歲。

反叛形象加上左傾的自白,很容易令部份人深信John Lennon是個徹底的社會主義者。但其實在他身故後出版的自傳《Skywriting by Word of Mouth》(1986)中,John Lennon明確寫道他對自己在70年代初的激進左翼思維頗為懊悔。當時他們兩夫妻都太受那些「陽剛的革命分子」影響,以為透過殺戮就能免受共產主義/資本主義的荼毒。實際上,臥床和創作,才是他們的應分之舉。

在他身故後出版的自傳《Skywriting by Word of Mouth》(1986)中,John Lennon明確寫道他對自己在70年代初的激進左翼思維頗為懊悔。當時他們兩夫妻都太受那些「陽剛的革命分子」影響,以為透過殺戮就免受共產主義/資本主義的荼毒。實際上,臥床和創作,才是他們的應分之舉。(Amazon)

而撇開左右的政治傾向,John Lennon的某些生活行徑,近年亦被人重新探討。他的管家Dorothy Jartlett便曾寫道【註三】,John Lennon經常毆打他與前妻所生的兒子Julian,他亦會隨便將藥物散落一地。而John Lennon在接受Playboy雜誌訪問時也承認,自己精神狀態最差的那段時間會打女人,並且不分年齡身份。正因為這段經歷,他才決意成為一個堅定的和平主義者。

John Lennon一生放蕩不羈,幾乎他的每個人生階段,都在進行思想掙扎。不論左翼或右翼,和平或激進,都難以在他身上定形。甚至乎連他自己亦無法定義自身。

Give peace a chance,或許不是一個理想,而是他的絕望呼喊。

【註一】《Give Peace a Chance》最初與署名為John Lennon及 Paul McCartney共同創作。其後John Lennon表明,該曲是由他及小野洋子一同創作。 讓McCartney署名純粹是答謝他過去在錄音工作的幫忙。

【註二】白豹黨是美國60至80年代一個反戰及反種族主義團體,其名稱乃延伸至黑豹黨,意指白人也為黑人的解放事業努力。

【註三】該封書信寫於1968年,直至2015年才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