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實體展疫下無可取替 策展人:空間是孕育想像的地方
疫情一度令不少藝廊關門大吉。究竟虛擬展覽(online show)可否取代實體展覽(real show)?最近各藝廊陸續重開,藝壇充滿一片復蘇生氣。記者專訪了幾位策展人,大家不約而同地分享說虛擬展覽只屬過渡安排或配套,實體展覽的吸引力難以替代。以雕塑藝術為例,從不同角度可觀看到不同面貌。而空間,就是孕育想像力的土壤。
文:呂一行
圖:呂一行、受訪者提供
香港租金高昂,但不少頂級藝廊仍選擇坐落於地價高昂的商業區。區內辦公室內的寫字枱和文件擺放得密密麻麻,但區內一些藝廊近千尺的展廳卻只擺放幾件藝術品。空間和藝術的價值,究竟在哪裡?
周曉雯:「作品會向你發放能量﹗」
「這件美國新一代重要藝術家Virginia Overton的作品,中間橢圓形部份像老虎的眼睛!」藝廊White Cube亞洲區總監周曉雯說。記者靠在作品的跟前,卻完全想像不到它是頭老虎。不過當向後退十多步後,終於看見「老虎」的真貌,開始意識到老虎危險的感覺。周曉雯解釋欣賞雕塑要用想像力。「這系列的作品用被棄置的商業大廈鋁制廣告牌切割、重新組合而成,是廢料重用、化腐朽為神奇的簡約設計。作品中間使用橢圓形,外面是四方形,有著強烈內圓外方的平衡感。」她說看雕塑需要站遠一點來看,若空間太狹隘、環境太擠迫的話都不能呈現其力量。
她說在虛擬展覽中,所有展品會變得體積細小,嚴重失真。「當你站在藝術品面前,作品會向你發放能量﹗」她的意思就是說在展覽現場中,展品會和觀眾當下的心態、所身處環境產生化學作用,令人產生豐富的想像力。「虛擬展覽很方便,可透過視像傳播開去,但缺點是只能靠眼睛看、不能觸摸,身處手機或電腦背後的人無法獲取現場的震撼感。」記者觸摸雕塑,便即時感覺到金屬物料上一股寒氣,突然想起這位女藝術家究竟如何裁剪這些巨型、堅硬的金屬呢?周曉雯解釋這正是實體展覽的力量,讓人和藝術品即時產生感覺和思考。她深信在疫情下,香港這個國際城市仍然是年輕藝術家展示實力的好地方。她說疫情前藝廊每年會舉辦約5個展覽,預告今年下半旬仍「好戲在後頭。」她解釋,今次是Virginia Overton在亞洲的首展,相信大部份觀眾對她和作品和背景不熟識,所以更需要用實體的形式登場。
是次展覽最吸引記者注意的,是一個模擬女性身體曲線的霓虹燈擺設。「若把它放在睡房,相信會發散出性感的魅力;不過,倘若強行把它放在廚房,相信它不會願意替你煮飯啊!」周曉雯說藝術品很有「個性」,會向主人「說話」。把它安置在適當的地方才可提升生活趣味。隨著它和家居空間的配置和互動,會把它你和的故事續寫下去。
許宇:「攝影作品內,暗藏難以置信的細節。」
隨著數碼攝影發展,不少愛好者都養成「聞相」習慣,即是把照片在電腦熒幕中不斷放大,察看當中細節。在疫情下,平面的攝影作品似乎相比大型雕塑容易在虛擬展覽中展出。不過,對國際級的攝影師和愛好者來說,展覽空間仍十分重要。最備受推崇的「聞相」方法,始終是把照片沖晒至巨型尺幅,擺放在過千尺的空間中觀賞。
藝廊David Zwirner資深總監許宇說,在數碼攝影大行其道、甚至相機即將被手機取代的大氣候中,傳統菲林攝影作品的藝術價值更值得注視。最近,藝廊展出1940年代出生的美國攝影師William Eggleston一批在1970年代的作品。「他是彩色攝影先驅,被譽為彩色攝影之父。在黑白攝影主流的世代中,提升了彩色攝影的地位,令它成為廣受認可的藝術形式。」許宇說這次是William Eggleston在大中華地區的首次個展,許多作品從未曝光。這批作品是用中、大片幅菲林拍攝,沖晒後可呈現出質感豐富的細節,震撼的視覺效果是虛擬展廳難以替代。 不過,當把影像沖晒至油畫般巨型的尺幅,便要擺放在寬闊的空間才能展示其吸引力。
記者走近在作品前「聞相」,發現畫面中的物件細節豐富,走遠一點看又可欣賞其整體佈局。當再走遠一點看,便發現各幅作品在互相「對話」,開始了解整個系列的共通點。許宇解釋William Eggleston的圖像風格獨特,喜愛捕捉曾到訪的店舖、餐廳、住所、汽車,及城市、小鎮中人們所居處常被忽視的環境。美國南部陽光充足,他常駕車在城市遊走抓拍,成功捕捉物件上層次豐富、色彩細膩的細節。1970年代美國消費文化高速發展,汽車、油站、食市招牌上紅色的「可口可樂」標誌,都令人聯想起當時興起的「公路電影」。這批作品以紀實形式正見證美國的時代發展。
1976年,William Eggleston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一場極具意義的個展,逐步將攝影被納入主流藝術範疇中。在1970年代,他廣泛地使用各種相機和不同規格的菲林底片,除35毫米的佳能和徠卡相機外,還使用許多中、大片幅菲林。尺寸較大的負片及相機主要「應用」於傳統肖像或形式主義攝影的拍攝。1960開始流行用輕便的菲林相機進行快拍,街頭攝影成為時代風潮,而中、大片幅相菲林較少人問津。他當時為展出作品豐富的細節,率先使用彩色的中、大片幅菲林進行抓拍,以探究美國獨特的視覺及物質景觀。他對中、大片幅菲林的堅持,相信令今天不少用手機、輕便相機抓拍的攝影迷驚嘆。中、大片幅菲林圖像尺寸大,方便進行後期調試和修飾。 這種傳統的菲林修圖方法,藝術性可以媲美繪畫。「攝影作品內,暗藏難以置信的細節。」這是William Eggleston對中、大幅畫幅菲林的信念。
楊春棠:「虛疑不可取代現實。觀眾是想看實物。」
一個位於東九龍的一個藝廊,在疫情下舉行了一個特別的展覽。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策劃了「行雲流水:楊孫西的藝術」展覽。楊孫西是著名企業家和收藏家,但今次展覽並非展示他價值連城的個人珍藏,而是自己所創作的書法和攝影。
「今年受疫情影響,大半年的展覽節目要重新調整。」楊春棠說不是借不到展品,便是展覽要不斷延期。「在疫情中藝廊也要運作,盼望今次的實體展覽能順利舉行。」他說自己不是科技人,也不得不找專家用攝錄器材拍攝展品,製作虛擬展廳。「本年初我們舉辦了一個華人油畫展,可惜開始了一半便要中止,只好攝錄展品製作線上展覽,效果也相當不錯。」
他說拍片是大勢所趨,相信將來每個展覽除了有實體安排外,也會同步準備一個線上版本。他說線上版十分有用,除了可以作為記錄,也可讓身處外地的人隨時隨地欣賞。「虛疑不可取代現實。觀眾是想看實物。」他解釋在熒光幕中,觀眾不容易發現展品的品質和真偽,但在實體展覽中便十分顯眼。「線上展覽只是輔助性質,看明星也只想看真人吧?」不過,他說錄影技術卻有利推廣公開講座。「之前的公開講座也會進行錄影,方便日後回顧,我們便構思索性進行網上廣播,讓更多人可接觸。」
今次楊孫西的作品展中展示了40多幅書法,及過百幅攝影作品。書法作品涉獵多種書體,如行書、楷書、草書及隸書;而攝影作品亦涵蓋風景、人物、生活記錄、建築及擺景拍攝。楊春棠說楊孫西先生雖然不是專業的全職藝術家,卻欣賞他對藝術界的支持和援助。今次展覽正好展示藝術界不同持份者的面向。
【英國畫家William Hogarth經典《時髦的婚姻》,六幅畫訴說一個上流不幸婚姻故事!】